“私人订制” 让慈善生根发芽
小额冠名慈善基金设立不到一年 善款已逾百万
本报记者 曹漫
9月5日,是全国第二个“中华慈善日”,正值新《慈善法》颁布一周年之际,杭州慈善总会设立的“小额冠名慈善基金”也快要满“周岁”了。近一年,该基金累计筹款总额达113.74万元。它让濒临失学的孩子重展笑颜,让遭遇横祸、罹患重症的家庭有了喘息之机。
以你的名义命名
“小额冠名慈善基金”是什么?关键在“小额”和“冠名”。个人、家庭、非正式组织建立小额冠名慈善基金,最低只要捐助1万元;单位建立小额冠名慈善基金的最低额度为5万元人民币,多捐不限。而“冠名”则是指捐赠方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为基金命名。
该基金成立于2016年9月26日,可用于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等慈善项目。捐赠人可根据自己意愿在总会运作项目中选择一个或几个项目,由总会负责实施,也可按照自己意愿,在符合相关规定前提下另外确定资助意向。
“这是一种自主式慈善模式,倡导的是人人可慈善,人人能慈善,鼓励更多的个人、家庭和企业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实现由‘小众慈善’向‘大众慈善’的新突破。”杭州市慈善总会相关项目负责人说。
它是纪念和爱的传递
在这些捐助者中,最大年龄是89岁,最小的参与者只有11岁。这些设立的基金,有的是以捐助者的名字命名,也有以自己的孩子名字命名,还有的是用母亲或是恩师名字命名。最让人感动的是在2016年时,一位萧山89岁的蒋爷爷,他以自己去世5年的老伴名字命名了一个慈善基金。
蒋爷爷是萧山某小学的退休教师,蒋爷爷的老伴、何奶奶身体不好,在两人共同生活的60年时间里,有55年都承受着各种慢性疾病,但是何奶奶极其坚强,做事情也认真负责。“教书,她会在凌晨三四点起床写教案,学生家长都说把孩子交到她手里放心;做后勤,也绝不算错一笔账,不放过一点差错。”蒋爷爷说。
2012年4月,何奶奶离世,为了纪念她,蒋爷爷曾想开个小型追思会,但是在看到关于小额冠名慈善基金的报道之后,就决定用慈善的方式来“留”住她的名字,捐助3万元,以何奶奶的名字设立了“何丽云慈善基金”,善款将用于治疗患有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患者。
而就在8月22日,市民余先生带着自己11岁的女儿,前来捐助了1万元,设立“小天使慈善基金”定向捐助贵州省黔东南州“阳光驿站”留守儿童之家项目。“在杭州,小孩子的生活条件十分优厚,通过捐助,也是让孩子知道偏远山区,还有许多像她一样的同龄人需要帮助。”余先生说。
涓涓细流汇成江河
“小额冠名慈善基金”的第一个基金叫“睿启爱的延续基金”。这是杭州下沙一个叫睿启的小男孩,因为患上了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获得了爱心善款110万元。经过抢救医治,在去年3月,睿启还是离开了人世。
住院时,他请求父亲把自己的压岁钱捐助给其他患者,这是睿启的爱,也是睿启父亲和社会各界的善意,将借由这个基金衍生出更多的大爱,让更多的患病者感受到希望和力量。
此后,睿启所在学校,也将全校师生捐助的18万余元,充实到此前剩余的30多万元“睿启爱的延续基金”中。迄今,该基金已捐助了1位和睿启一样的患病者。
去年11月,在滨江一家包子店上班的小吴,因右手掌不慎被绞肉机搅断,右手只剩下一个拇指。因家庭贫困,后续治疗也受到小额冠名慈善基金的资助。
截至目前,杭州市慈善总会共设立小额冠名慈善基金16个,共对7位困难个人、8个贫困山区学校,共5个项目实施了救助。
滴水穿坚石,爱心美天下。行善是人类之心所能领略到的最真实的幸福。虽然救助一个人在金额上是有限的,可播下的这一颗颗慈善的种子,也会生根发芽、蔚然成荫,福祉更多的人。
在蒋爷爷所著的《未曾蹉跎的岁月.我的八十年人生琐忆》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做人就是做一颗心,对工作讲责任心,无愧心,对人际讲诚心,善心。当我们每个人都怀抱着善心面对社会,相信祥风常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