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雕花”的西瓜再被种回田里
浙江完成首例“离体肝自体移植”手术
本报记者 徐小翔 通讯员 王蕊 胡枭峰
前天上午,32岁的李女士静静躺在浙大一院肝胆胰腺移植病区53床病床上。在家人陪伴下,她看起来心情都不错,除了轻微疼痛感外,术后反应良好,没有特殊情况两周后就能出院了。
很难想象,就在4天前的这个时候,李女士正面临生死抉择。经历了18个小时的高难度手术后,她成为浙江首例接受“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手术的患者。
肝脏长出3500克肿瘤压迫血管
常规手术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今年32岁的李女士在老家安徽做着小本生意。最近两三年,她经常觉得腹胀,却一直以为自己只是“胃不好”。今年7月初,李女士偶然间摸到上腹部有凸起,就去当地医院就诊。B超检查显示:右肝巨大占位。随后,李女士来到浙大一院肝胆胰外科就诊。
CT报告显示上看,巨大肿块几乎占据整个上腹部。有多年临床经验的浙大一院肝胆胰外科严盛主任医师也着实震惊了:肿瘤边缘压住了肝脏的回流静脉,阻断血液“出路”,造成肝内静脉淤血,影响到肝门部的血管与胆管。如果直接切除肿瘤,很可能在术中大出血造成患者死亡。严盛教授告诉记者,在通常情况下,在体内切除这样巨大的肿瘤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一般情况下,无论肿瘤长在左肝还是右肝,都只要将一侧肝脏连同肿瘤切除即可,但肿瘤却恰恰长在了中肝,常规手术切除是完全不可能的。
把肝脏和肿瘤一起“拿出来”
剥离肿瘤后再移植
肿瘤要切除,怎么切?治疗专家组反复思考和论证后,想到了“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手术办法。
通俗点讲,就是将肝脏连同肿瘤整体切除下来,然后在体外把肿瘤从肝脏上剥离出来,再对肝脏进行体外修补和重建,最后将肝脏重新种植回病人体内,把所有管道重新“接通”。当然这种手术过程复杂、耗时漫长,对移植技术要求精细,是一项世界领先的医疗新技术。就好比将田里的西瓜摘下,拿到厨房里做完“雕花”,再将它重新放回田里。
8月17日一早,李女士被推进了手术室。手术由浙大一院院长王伟林教授、肝胆胰外科副主任严盛教授联手完成。几个小时后,李女士的肝脏连同肿瘤成功切除,畸形的肝脏已被肿瘤撑得像气球一样。因为之前已经利用三维重现的方法模拟了患者血管重建路径,重建血流得以实现。严盛教授进行肿瘤剥离的同时,在李女士的无肝体内,王伟林院长用人工血管重建体循环,以维持她的生命。
随后,严盛教授用UW液对肝脏进行灌注,在4℃的温度下,开始对肿瘤进行体外剥离。经过5个多小时,肿瘤被成功地与肝脏分离开来,足足重达3500克。之后,王伟林开始将肝脏重新移植回李女士体内,在自体肝移植过程中,对精细管道——如肝动脉及胆道系统通过显微外科技术进行重建。
18个小时后,李女士的手术成功结束。
为巨大肿瘤患者找到“新出路”
实现自体器官移植
“以前遇到这么大的肿瘤,医生可能就直接建议患者回去了,而现在移植技术进步,给了患者生的希望。”王伟林院长说,通过充分的评估,患者余下的肝脏功能还是较好的,因此我们选择做这个手术。当然,这台手术的精细化要求自然非常高,手术过程是难上加难的,每前进一步都有面临出血的可能。
手术的难度还在于,自体肝移植中切下的病肝经过修补后是需要重新移植回病人体内的。主刀医生既要保证肿瘤被完整剥离,又要维持肝脏和血管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这对医生精细化的“刀上功夫”是一个重大考验。
“对常规手术无法实施的患者,同时做肝移植又觉得很可惜的(自身剩余肝功能较好)年轻患者,可以经过仔细评估后采用这种新的手术治疗方法。”严盛教授说,这可以避免患者长期服用免疫制剂,同时也减少并发症等一系列的问题。
截止到目前,浙大一院已完成2264例肝脏移植手术,肝移植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相当成熟,但像这次这样进行自体肝移植,在我省还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