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6版:关注

来自一个村庄的善意
让流浪者阿夏有了家

  来自一个村庄的善意

  让流浪者阿夏有了家

  本报记者 余晓叶

  1976年的某一天,台州市椒江区葭沚村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男孩。男孩大约10岁,几乎不会讲话。

  村民们问他叫什么,从哪里来,男孩都答不出。每当村民和他讲话,他都会发出“哦,哦”(读作第二声)的声音作为回应。因为这个发音和台州话里“夏”的发音一样,于是大家给他取了个名字——阿夏。

  和村民们熟悉了以后,阿夏用肢体语言表达过自己遭遇了什么,村民猜测他可能是唐山大地震中的幸存者,但也不确定。

  阿夏在村里只要饭,不要钱。因为懂礼貌、懂规矩,村民们同情他也喜欢他,阿夏就这样吃着葭沚村的百家饭长大了。

  阿夏是不幸的,他遭遇变故流浪40多年。但阿夏又是幸运的,他在流浪时遇到了一群好心人,他们都成了阿夏的家人。

  村民们养成多煮一份饭的习惯

  在葭沚村的街头,随便找个人问起阿夏,大家都认识。阿夏在村里,也算得上是个名人了。

  阿夏来到村里后,只向村民要饭,村民们给钱他不收。因为不会讲话,他饿了就会在村民家门口站着,摸摸肚子表示自己饿了。这个时候,村民就会拿出饭菜招呼他。

  “阿夏常年穿着破棉袄、戴着军帽,胸前挂着捡来的哨子,看上去很邋遢,但很懂礼貌,大家都喜欢他。” 村民王彩花说,村里所有人家的饭他都吃过,夜里就睡在人家门口。给他钱也不要,只要一口饭吃。

  阿夏来到村里没多久,老人林彩明好心收留了他。她在家收拾出一个地方给阿夏住,像照顾亲生儿子一样照顾阿夏。虽然老伴反对,但她还是坚持收留。为此,她和老伴争吵过。

  也许是不想给老人造成太大的负担,只要是晴天,阿夏就会出门讨饭吃。下雨天出门不方便,就留在老人家里吃。

  就这样过了19年,因为林彩明家拆迁,再加上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被儿子接去养老,没办法继续收留阿夏。于是,阿夏又开始了流浪。

  流浪的日子里,村民们给阿夏吃的从来都不是剩饭,因为不知道他每天会在哪家吃饭,那段时间,村民们煮饭时都养成了多煮一份的习惯。

  阿夏终于有了新家

  在村民的照顾下,阿夏就这样吃了40余年的百家饭。

  村民朱文素和阿夏年龄相当,对阿夏很照顾,大家都叫她阿夏姐姐。“看着阿夏年纪越来越大,我很担心他的晚年生活,总想给他找个地方养老。”

  为了帮阿夏找到养老的地方,朱文素四处奔波。“找了好多敬老院,因为阿夏没有户口、没有身份证,再加上有些智力障碍,都不愿意收留。”

  有一天,朱文素听说善爱老年公寓的院长陈雪兰很有善心,公寓里收留了很多流浪汉。于是,朱文素找到了陈雪兰,她一说明情况,陈雪兰马上答应无偿收留阿夏。

  很快,这个好消息传遍了村子。村民们听说阿夏找到了新家,都很高兴,大家掏钱给阿夏置办了新碗筷、新衣服、新被褥。

  2014年7月9日,在“姐姐”的帮助下,阿夏搬新家了。那一天,尽管天气炎热,但几乎全村人都出门欢送阿夏。村里包了一辆大巴车,专门用来送阿夏前往新家。

  当天,林彩明流泪了。没了她的收留后,阿夏终于又有了另一个家,她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就这样,阿夏住进了善爱老年公寓。入住第一天,陈雪兰就帮阿夏理发、洗澡。“这么热的天,阿夏身上穿了10多件衣服,看着他干枯的皮肤我心里很不是滋味。”陈雪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红了眼眶,她当时在心里对阿夏承诺,从今以后一定让他干干净净地生活。

  阿夏入住老年公寓后,村民们也经常前去探望。

  前年冬天,已经87岁的林彩明一个人背着一床新被子走到公寓。“她怕阿夏冷,一个人背着被子走了好长一段路。”陈雪兰说,当时林彩明拉着阿夏的手嘘寒问暖,就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疼爱。

  为找走丢的阿夏 全村人出动

  刚入住公寓不久,有次阿夏一个人悄悄出了门,走丢了。

  当天下午,陈雪兰发现阿夏不见了后,马上报警,并叫上院里的员工一起出门寻找。

  村民们得知后马上加入寻找队伍,朱文素还把阿夏的照片打印出来,挨家挨户问询。一直到夜里,还是没有阿夏的消息,朱文素和陈雪兰都急哭了。“本来想给阿夏一个家,如果丢了,阿夏又要过上没有家的日子了。”

  媒体得知后,也加入寻找队伍。最后,一位群众在天桥下发现了阿夏,马上通知了警察。

  “找到阿夏时,他已经走失48小时了,整个人很憔悴,他哭了,我们也哭了。”陈雪兰说,当时阿夏已经离开公寓10公里远,一双新鞋舍不得穿,夹在腋窝下,双脚都走出了血。

  现在的阿夏,理起光头,衣着整洁,已经完全看不出他曾经是脏兮兮的流浪汉。在大家的帮助下,阿夏开始会说几句台州话了,能和当地人进行简单的对话。

  阿夏还在公寓里做起了“领导”,每次公寓里发吃的,陈雪兰都会叫他帮忙。“如果不叫他帮忙,他会闹小脾气,和小孩子一样需要认可。”

  遇到公寓里有些老人闹脾气,阿夏就会掏出哨子吹起来。“这是他觉得老人不听话,在批评老人呢,他可是公寓里的‘领导’,凡是看不过眼的事情,都要吹哨子表示抗议。”

  记者问阿夏,在公寓里住着好吗,缺了两颗大门牙的阿夏笑得合不拢嘴,用台州话连声说:“好,好。”


浙江老年报 关注 a0006 来自一个村庄的善意
让流浪者阿夏有了家
2017-08-18 浙江老年报2017-08-1800005;浙江老年报2017-08-1800006;浙江老年报2017-08-1800008;浙江老年报2017-08-1800009;浙江老年报2017-08-1800010;浙江老年报2017-08-1800011;浙江老年报2017-08-1800013;浙江老年报2017-08-1800014;13045611 2 2017年08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