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9版:健康

世界首个3D人工心脏诞生
专家解读离“换心”还有几步

  世界首个3D人工心脏诞生

  专家解读离“换心”还有几步

  本报记者 徐小翔 通讯员 郭俊 张颖颖

  50多年前,全球医学界就开始研究和寻找人体心脏的“替代品”。从最早 “大柜子”般笨重的人工心脏,到后来收音机大小,可携带身上,再经历材料的革新,用过金属、塑料……一切,都离梦想更接近。

  “打印”出一颗人工心脏

  近日,据国外媒体报道,瑞士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人造心脏,这种人造心脏“在形状和功能上”非常接近真实的器官。

  根据研发人员NicholasCohrs的说法,它是由硅树脂制成的,重量是390克,比正常的心脏要多80克,而且包含了一个“复杂的内部结构”。消息虽振奋,但研究人员发现,虽然3D打印的人工心脏功能类似于真实的东西,这是由于软材料的限制,但它的功能仅限于模拟人体心脏跳动3000次,最长跳动时间45分钟。

  “3D打印心脏一直是心血管科学家探索的热点,为3D打印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运用可能性增添新的信心。”浙江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唐礼江说。而在杭州市一医院心脏中心主任王宁夫看来,3D打印技术的成熟,确实能够解决人工心脏在工艺简化和材料创新上的一些问题。

  心脏和肾脏相对容易“人工化”

  在人体中,各个器官的功能属性不尽相同。比如大脑、肝、胰腺等,它们的生化化学功能属性相对突出,而骨骼、心脏和肾的机械功能属性相对较强。目前看来,在3D打印界运用得最成熟的是3D骨骼打印。

  而作为人体重要器官的心脏就如同一个“水泵”,它的机械功能属性也十分明显。这也就是为什么研究人员要从3D打印心脏入手的原因。当然,在打印出外形后,事情还只完成了一半,它还要解决诸如如何实现血液可调可控,不破坏血液里的红细胞等问题。

  王宁夫设想,接下来,人工3D打印肾脏应该也会逐步成为可能。而相对生化化学功能属性较明显的器官在“人工化”的过程中,就会走得相对缓慢一点。

  要克服几方面技术问题

  目前,全世界约有2600万人罹患心脏衰竭,对于心脏病终末期患者来说都面临着“换心”的问题。目前的治疗手段包括机械辅助如IABP、EMCO、左心室辅助等,但心脏移植是主要的有效治疗手段,未来可能的手段包括3D打印心脏、克隆人类或者动物器官、干细胞移植等方法。

  但大多数人往往因为全身其他器官衰竭,或者血型、组织配型等问题不能实现“换心”。即使是更换成功,人工心脏的远期效果也还是不尽如人意。有消息称,全球第一位全内置式人工心脏移植患者在移植手术近5个月后去世。

  为什么人工心脏的寿命这么短?王宁夫给出的答案很细致,有4个方面。人工心脏要模拟真实心脏,首先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血液在心脏内部流动要顺畅,不能有漩涡,不能破坏血液本身。“人体心脏内部是相当光滑的,能保证血流顺畅,人工材料如果不光滑就可能破坏红细胞,出现溶血、凝固,甚至产生血栓。”其次,要解决的是动力能否持久的问题,因为大部分是用电能的,这个问题相对容易解决。接下来,就是要解决材料是否能抗老化,以及会不会与患者身体产生排异现象等问题。


浙江老年报 健康 a0009 世界首个3D人工心脏诞生
专家解读离“换心”还有几步
2017-07-28 浙江老年报2017-07-2800005;浙江老年报2017-07-2800006;浙江老年报2017-07-2800007;13044898 2 2017年07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