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加入中共鲜为人知的内情
朱德加入中共鲜为人知的内情
7月6日,是共和国开国元帅朱德逝世41周年纪念日,早年出身旧军队的他,当初是怎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本文叙述的,就是朱德从苦闷中走出来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作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一生的抉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婉言谢绝杨森的盛情邀请
青年时期的朱德,胸怀救国救民理想,虽身居高位,但目睹辛亥革命后中国内战频仍、民不聊生的状况,陷入一种怀疑和苦闷状态,似乎自己在黑暗中摸索找不到出路。
1922年5月下旬,朱德和滇军代理总司令金汉鼎乘船来到重庆,受到川军第二军军长兼重庆警备司令杨森的热情款待。最后杨森终于谈到了正题:“朱德兄,四川需要你,川军也需要你,衷心希望你留在家乡助我一臂之力,把川军整肃成一支铁杆队伍。如何?”
决心不再与军阀为伍的朱德,婉言谢绝了杨森的盛情邀请,表示准备出国留学,去看看人家的革命是怎么个搞法。杨森极力挽留,也无济于事,只好表示希望朱德如果真有学成归来之日,重回四川,他一定虚位以待。
孙中山建议他赴美
而他却选择了德国
不久,朱德游历归绥(今呼和浩特)、大同和张家口,经过北平返回上海,去找正在上海的中国共产党负责人陈独秀。恰好金汉鼎也来到上海,他对朱德说,孙中山最近从广州来到了上海,很想见一见滇军的将领。于是,朱德随同孙炳文、金汉鼎在法租界的一幢寓所里见到了他仰慕已久的孙中山先生。
这时的孙中山,由于所依靠的粤军将领陈炯明在英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的支持下发动武装叛乱,被迫离开广州回到上海,正忙于筹划夺回广州,重建共和政府。他打算借助滇军的力量,讨伐陈炯明,所以希望朱德等能够重返滇军,助他一臂之力。
朱德委婉地回答:“可恨这些大小军阀,往往打着革命的旗号,拿着国民政府的供奉,可羽翼一丰满便调转枪口向革命进攻!”
孙中山仔细地听,说:“你的意思是……”
朱德诚恳地说:“大总统,您应该有一支自己的军队,一支真正为国民而战的军队啊!”
孙中山琢磨:“真正为国民革命而战的军队?”
“大总统,我们自参加同盟会,重九起义以来便立下誓言,终身追随大总统,矢志不移!”金汉鼎慷慨激昂。
孙中山很欣慰,以坚定的语气说:“这样吧,如果你们回到已移驻广西的滇军中去,组织滇军到广东攻打陈炯明,重整军威,打回广州,如何?”他还同时答应预支军饷10万元。
金汉鼎顿时热血沸腾:“大总统令出如山,金汉鼎赴汤蹈火,万死不辞!”朱德没有表态,一脸难色。金汉鼎用脚碰他,朱德仍无动于衷。
于是,朱德婉拒了孙中山的邀请,并在其建议去美国的情况下,明确表示要去德国学习。
向陈独秀提出入党请求却碰了壁
8月下旬,朱德怀着极大的期望和孙炳文来到靠近公共租界的闸北区,费尽周折,终于找到陈独秀居住的那幢陈旧的简陋房屋。门开了,立在朱德和孙炳文面前的是一位身穿绽青色旧绸袍的中年人。他笑了笑说:“我就是陈独秀,请进。”
面对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朱德把自己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在滇军中担任旅长、参加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的前后经过都讲了出来,明确表示到上海来寻找共产党、要求加入共产党的愿望。
起初,陈独秀十分认真地听朱德讲述少年时期的贫穷生活,但当他得知朱德是滇军旅长时,双眉蹙在了一起。在一阵难耐的沉默之后,陈独秀说:“要参加共产党的话,必须以工人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并且准备为它献出生命。像你这样的旧军队的高级将领,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真诚的申请,要以工人阶级的世界观为自己的世界观。”
这时,朱德说:“尽管我是一名军阀部队的军官,但我的部队是纪律严明的,是不骚扰百姓的,我愿意加入共产党。”
陈独秀看着朱德,又一次沉默起来。半晌,陈独秀起身,踱到书架前,抽出几本书,交给朱德,说:“这是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你还是先拿回去学习一下,一定要学好了学懂了。你读过《共产党宣言》吗?”
“没有。”朱德有些紧张。
“那么,马克思的《资本论》呢?”陈独秀又问。
朱德有些尴尬:“也没有。”
陈独秀淡淡一笑。朱德小心地说:“我一直在军队,西南又地处偏僻,这些书籍很难找到。不过,看过一些您和李大钊先生主编的杂志,像《新青年》《新潮》……”
“可以说你对马克思主义一无所知啊!”陈独秀打断他的话。
朱德诚挚地说:“我可以学,尽快补上这一课,做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陈独秀捋一下自己微秃的后脑勺,摆摆手:“共产党是极为严密的组织,与国民党不同,不是申请一下或者经人劝说就可以加入的,共产党党员必须有坚定的革命意志,必须经受严峻斗争的考验,而且,这样的考验应该是长时间的,我觉得,像你这样的身份,还是回到旧的军队去起积极的作用比较好。”说完,陈独秀掀茶盖端茶碗喝了一口茶,示意朱德喝茶,朱德吃了一惊,显然,这是送客的姿态。
朱德告辞出来,他没有失望,当他走出那间沉闷的斗室时,迎面射来一束耀眼的阳光。他兴奋地抬起头,仰望无垠广阔的蓝天,他觉得自己的革命信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了。
由张申府、周恩来介绍 在德国加入中国共产党
9月初,法国邮轮“安吉尔斯”号离开吴淞口,驶入烟波浩渺的大洋。凭栏远眺,任海风吹拂。朱德对孙炳文说:“我有信心向共产党靠拢,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毫无抱怨地坚持走下去,我要经受考验,一次又一次地争取,争取成为这个先进组织的一分子。”
经过40多天的航行,外加换乘火车后,朱德和他的同伴来到巴黎。
在此停留期间,朱德和孙炳文住在一个中国商人的家中。一天,中国商人告诉朱德,听说一些到法国留学的青年学生们组织了一个叫共产党的团体,闹起了革命。
朱德连忙追问这些人现在在哪里,那个商人无法向他提供更多的情况,但答应帮助他们打听。第二天,商人就把朱德和孙炳文带到他的一位朋友那里。那人告诉朱德,这个组织的负责人叫周恩来,他已经去了德国柏林,恐怕一时还不能回来。同时,那人还把周恩来在柏林的住址写给朱德。朱德的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之火。他和孙炳文决定,乘火车前往柏林。
10月22日,朱德和孙炳文在柏林瓦尔姆村皇家林荫路找到周恩来的住址,心情十分兴奋。朱德叩开了房门,一个中等身材、面容清秀的年轻人出现在面前。朱德说明了来意,年轻人热情地把他们引进房间。
“我就是周恩来,有什么事情需要我的帮助吗?”周恩来边作自我介绍,边沏茶:“坐下来慢慢说吧!”
朱德把自己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从云南找到上海、再找到欧洲的经历一古脑儿地说了出来。他传奇般的经历和坚强的意志深深打动了周恩来。周恩来细心地倾听,不时地在本子上记着。期间,孙炳文也表示想加入共产党。
在接下来的6天中,周恩来天天与朱德接触,交谈,终于摸清了朱德的真实想法,知道他是舍弃了所有,一门心思要投入先进政党的怀抱。
周恩来对朱德、孙炳文说:“我们同意你们的入党要求,由我做你们的入党介绍人。”
朱德和孙炳文喜出望外,几乎都热泪盈眶:“真的吗?”
周恩来抚慰道:“真的,我们就是同志了!”
朱德喜极而泣:“我……朱德闯荡半生,今天终于……终于像唐僧上西天取经一样,得成正果,得遇……得遇知己!谢谢你,恩来同志。”
但周恩来马上对他们叮嘱道:“在没有正式批准之前,我们可以接收你们为候补党员。根据目前的形势,你们不能对任何人说你的中共党员身份,这事必须保密,不能公开……”
说完,朱德伸出自己的手与周恩来相握。这次历史性的会见,成为两个伟人半个多世纪风雨同舟、并肩战斗的起点。
这年11月,周恩来就朱德、孙炳文入党之事请示张申府,张申府一听就同意了。同时,朱德按照党的指示,仍以国民党的身份进行社会活动。朱德后来回忆说:“从那以后,党就是生命,一切依附于党。”
节选自《党史文苑》
(感谢浙江图书馆报刊文献服务部提供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