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
往事并不如烟,心中隐隐的疼痛却始终不曾消逝。三年前的暮春时节,我亲爱的父亲走了,永远离我而去了,那种如万箭穿心般的感觉是我一辈子也难以忘怀的。
父亲自幼聪颖,好学勤奋。1930年,他出生于浙江兰溪城郊一个富裕的家庭。1950年,自浙江省立湘湖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在萧山从事教育工作。在他4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先后在临浦小学、临浦中学、萧山中学和长河中学(现杭州市长河高中)任教,成为了萧山体育界的名人和体育教育的名师。他是中小学校设立职称制度以来首批中学高级教师,更是当时全萧山屈指可数的中学体育高级教师之一。
父亲热爱祖国,关心时事。一生中最爱看的报纸是《参考消息》。他年轻时,《参考消息》是限制订阅的,整所学校仅有一份,他每天都会想方设法去校阅览室先睹为快。改革开放后,《参考消息》放开订阅,他便自费订阅了30多年。父亲年轻时最爱听的广播节目是《新闻》,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有一台收音机,这在当时算是奢侈品,是父母省吃俭用买下的,因为是父亲的最爱。有了电视后,他最爱看的节目是《新闻联播》,每天准时,雷打不动。
父亲工作认真,踏实敬业。无论教学,办校办厂,还是担任学校总务主任,他都兢兢业业。记得我小时候,每逢大年三十,在学校唯一的一部电话机旁值班的总是他。一旦有来电,公事他会负责去处理,私事他马上会跑去喊人接听。中年时,他奉命担任校办工厂厂长,无论寒暑,骑着一辆老旧的自行车,四处奔走,联系业务。
父亲敢于拼搏,永不言败。作为体育老师,他经常要带领学生参加各类比赛,上世纪七十年代,长河中学的体育工作在全省享有盛誉,曾在乒乓球、篮球、田径等多项比赛中获得佳绩,被评为全省先进。他也曾多次带队参加省市比赛。萧山的运动场上,经常能看到他在训练学生或组织比赛的身影。
父亲与人为善,不占不贪。为人处事,他总想着别人的好,非常愿意帮助别人,自已却从不愿麻烦别人。视钱财为身外之物,一辈子从未占过别人的一点便宜,更从未贪过公家的一分一厘。有时候,家里想要几枚钉子用,或者我做作业要用浆糊,想让他去办公室拿一下,他一定不让,非得让我跑商店自己去买。
父亲生活俭朴,乐于清贫。对物质生活一直没有过高的奢求,他经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是:钞票够用就好了,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呢?
父亲心地善良,顾家爱子,与母亲携手走过60多年,共同撑起了我们这个家,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3人,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他俩一直是亲朋好友眼中美满夫妻的典范,几十年如一日。
思绪如脱缰的骏马在无边的草原奔驰,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想起了父亲为我们的成长所做的一切,以及父亲生命的最后时刻。 徐建中(作者为本报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