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3版:关注

从入住者到管理员
“老年之家”真成了“家”

  从入住者到管理员

  “老年之家”真成了“家”

  本报记者 苗露

  马宅镇七秩塘村距离东阳市区有数十公里远,驱车前往也要花费40多分钟。

  沿着成片的农田一路前行,经过绵延曲折的乡间道路,一幢墙面粉白的三层小楼映入眼帘,“老年之家”四个金色大字分外显眼。

  这里是七秩塘村的居家养老中心,也是东阳市首个“家院互融”养老模式的所在地。

  离家不离村

  打造就地养老新模式

  七秩塘村的“老年之家”于2014年12月正式挂牌运行。3年来,入住老人已增加到28人,3层楼内的房间都被占了个满。

  “其实,比起优越的生活条件,农村老人养老更讲究‘接地气’。”七秩塘村党支部书记葛中伟说,之前村里有年轻人在外面打工赚了钱,把父母接到城市的养老院去,可老人住了一段时间后还是回到了村里。老人说,其实原因很简单,城里养老院里大家都说普通话,而他们两夫妻只会说方言。平时和其他人沟通有困难,久而久之觉得寂寞,于是选择回村。

  葛中伟提到的事例并非个例,这也是七秩塘村大部分老人的真实想法。

  “我之前换过两家养老院,还是觉得住在这里舒服。”入住“老年之家”的杜世庆说。

  出生于1934年的杜世庆,是2015年第一批入住该居家养老中心的。在此之前,他已经在南市街道与歌山镇的两家养老院待过。“最初的一家虽然地方大,人也多,但是大家都各管各的,没有什么交流;之后那家虽然同住的人都很热情,但他们说北乡话,我是南乡人,交流起来很困难。”而七秩塘村“老年之家”中的入住者,都是本地居民,大家乡里乡亲颇为熟悉,交流起来也很方便。

  “都说‘养老离家不离村’。我们的‘老年之家’是一种‘家院互融’的新型养老模式,按照‘就地养老’的思路,让有养老需求的农村老人集中居住,从而改变以往由政府出资兴建养老机构的做法,打造居家养老升级版。”葛中伟说。

  既已成“家” 维系靠大家

  “这是我自己设计的表格,把每天的支出情况都公布在这里。大家交的钱怎么用,都用在了哪里,看这张表就能一清二楚。”82岁的杜攻玉也是2015年第一批入住“老年之家”的成员之一。第一年还只是“住户”的他,到了第二年就摇身一变,成了这里的“账房先生”。

  “中心的账都是我记的,以前在供销社工作,这些都很熟悉。”杜攻玉说,除了正常的账本,他自己还有一本翻录小本子,即便账本遗失,这本小本子里的数据也能够起到临时账本的作用。

  在“老年之家”里,有几处让杜攻玉颇为自豪的地方。第一个就是刚进门时能看到的大黑板。

  6月5日,贤安,豆荚3斤;6月10日,加供,山茶油10斤;6月12日,福庆,豆荚4.5斤……看着黑板上写得密密麻麻的捐献者名单及捐献物品,杜攻玉说,原本根据规定,村里85岁以上的老人都能在这里免费享受一日三餐的伙食,而80至84岁的老人每人每天收6元 ;70至79岁每人每天收8元; 60至69岁每人每天收10元。可不少老人都担心,这个价位会把中心“吃穷”。特别是免费享用三餐的老人,更是过意不去,便开始往这里捐助物资。

  “现在,食堂里的大部分食物都是村民捐献的,因此在运营中,少了许多压力。”杜承高从教师岗位退下来后,便接手了七秩塘村居家养老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在老人的眼中,他就是这里的“大管家”。杜承高说,每次有人来捐款捐物,他都会把这些人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予以公示。“也是想感谢大家,帮助中心节省开支,能更好地运营下去。”

  杜攻玉还给每位入住中心的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只要翻阅档案,就能清楚得知老人有哪些疾病或饮食禁忌,一旦遇到突发情况,这份档案也能提供给相关人员,作为重要参考。

  长期运营的秘诀

  在于“自给自足”

  解决了伙食问题,“家”里的其他情况怎样呢?答案还是一样——自己操办。

  “到这里来帮工的,大部分都是本地村民。并且,中心里的住户会自己包揽卫生、组织活动等工作,自己充实自己的生活,也发挥了余热。”葛中伟说,之所以给七秩塘村居家养老中心命名为“老年之家”,就是希望居住在这里的老人把中心真正地当成自己的家,自己管理生活,自己做主办事。“就连一日三餐,老人都会自己商量要吃什么菜,然后提前告知厨房。虽然这是小事,但从这些细节抓起,才能让老人感受不一样的服务质量。”

  七秩塘居家养老中心并无营业性收入,只收取最基本的房租费和伙食费。每个房间每月房租为300元,每天的伙食费按照年龄级别分为10元、8元、6元,85岁以上老人伙食费全免。

  如今,该居家养老中心的“家院互融”养老模式在马宅镇已很有些名气,周边乡镇前来学习考察的数不胜数。

  “下一步,我们考虑是否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中心规模,让周边地区迫切需要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们,也能享受到‘老年之家’住户的待遇。”葛中伟说。


浙江老年报 关注 a0003 从入住者到管理员
“老年之家”真成了“家”
2017-06-16 浙江老年报2017-06-1600005;浙江老年报2017-06-1600008;浙江老年报2017-06-1600009;浙江老年报2017-06-1600010;浙江老年报2017-06-1600011;浙江老年报2017-06-1600012;13042985 2 2017年06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