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建民营盘活资源
敬老院里欢乐多多
公建民营盘活资源
敬老院里欢乐多多
本报记者 余晓叶
“住在这里我吃得好睡得好,还可以天天参加活动,太开心了,子女从一开始的极力反对到现在已经很放心我在这里了。”80岁的陈大田是永嘉县枫林镇人,在向子女“申请”了一个多月以后,终于如愿住进了他向往的枫林嘉园养老院。
陈大田入住的枫林嘉园养老院就在枫林镇上,原名叫枫林镇敬老院,住着24位五保老人。2016年,该养老院改成公建民营的模式后,服务贴心了,卫生环境变好了,吸引了大量社会老人前来入住。
所谓公建民营就是“设施包出去,服务买进来”,资产是国家的,但整个后期投入、建设和管理资金则来源于社会。公建民营是针对敬老院空置率高、管理不当等现状开出的一剂“药方”。
服务变好了 老人们愿意来了
走进枫林嘉园养老院,有个大院子,院子里的盆栽排列整齐,杜鹃花正开得旺盛。老人们三三两两在院子里聊天,养老院不大,但给人的感觉又干净又温馨。
谁也看不出来,这个温馨的养老院在早几年鲜有人问津。
“敬老院营业后,一直就住着20多位五保老人,没有什么活动,每天只能吃饭和发呆。”敬老院落成后就一直在这担任院长的徐超光说,自从公建民营后,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卫生干净了,饭菜更好了,老人们的养老生活也更丰富了。
去年9月,经过严格的招标程序,温州嘉园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接手枫林敬老院,重新整合内部资源,在保证供养五保对象的前提下,腾出一部分房间供有旅游休闲需求的社会老人居住和养老。
一度不尽如人意的敬老院,如今成了花园式的养老院,吸引户院挂钩五保老人3人、社会老人17人。床位使用率从原先41.4%提升到82.7%。
“因为场地有限,这里看起来并没有一些民办的养老院高端,我们就将服务做得更细致一些,让老人觉得温馨舒适。”嘉园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姜说。
工作人员对每位老人的身体、性格都很了解,每个房间门口都挂着老人的身体情况,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有位老人牙齿不好,牌子上写着:牙齿不好,请给他吃易咀嚼的食物。还有一位老人眼睛不好,牌子上写着:天黑时,他走楼梯需要你扶一把。
每天有活动 每周医生上门巡诊
公建民营后,养老院里每天都有各种活动。
每天早晨都会组织大家一起做操、打太极拳,每个月还会举行生日会。到了节假日,还会组织一些活动,比如端午节包粽子等。另外,隔段时间,还会请来医生和专家为老人们上养生保健课。
随着服务提升,养老院里每日有娱乐活动,老人们不再整日呆坐着,生活习惯逐渐改善,精神状态有了很大改观。
吴建姜介绍,养老院打造“贴身管家”服务,而医养结合也是特色之一。养老院与枫林卫生院签约两名责任医师,实行每周两次上门巡诊服务,并可及时联系责任医师上门问诊,或是送医就诊。
养老院还率全县之先,开展智慧医养一体化试点,与永嘉华数广电网络有限公司合作,将老人的健康档案上传互联网保存,家属可在家通过手机或数字电视查看老人的健康状况。老人就诊时,医生可通过互联网搜索老人在养老院时身体检查数据。另外,老人也可通过数字电视观看更多养生、保健、戏曲和影视等数字媒体。
“住在这里很开心,每周都有医生上门帮我们检查身体,我还结识了不少好姐妹,子女们也很放心。”83岁的金珠妹说,子女们都在外做生意,一个人住在家里觉得无聊就和子女商量住进养老院,女儿帮忙找了很多家对比,觉得这里活动多又干净就来了。
温州较早试点
盘活存量资源
201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床位应当逐步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管理运营,积极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委托管理等方式,运营公有产权的养老服务设施。2014年,温州市成全国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地区,启动瑞安、乐清、永嘉等地的试点工作。
包括枫林嘉园养老院在内,目前永嘉县上塘、巽宅、枫林、碧莲等4家公办敬老院,都实行了公建民营管理经营模式。
“乡镇接收社会老人积极性不高,敬老院五保对象经费已有政府兜底,招不招社会老人、收不收入住费用,存在不在乎或无所谓的心态,多一位老人还多一份责任。”永嘉县民政局副局长周崛华介绍,以往敬老院养老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对追求养老品质较高的老人确实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改革前,永嘉县有敬老院12家,拥有床位1062张,入住五保老人416人,平均入住率只有39.2%,形成了社会老人没地方住而公办敬老院没人住的状况。“明年年底前,我们将对剩余8家敬老院实现公建民营模式。”周崛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