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没有
“有效期”
做父母没有
“有效期”
本报记者 陈逸清
地铁车厢里,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年轻妈妈带着儿子,两人手里各捧一部手机,同时盯着屏幕,没有交流。
乘客到站后,一批又一批地下去,这对母子依旧黏在座位上,全程一言不发。快要到终点站车的时候,母亲突然一把夺下儿子手里的手机:“看什么看,就知道看手机、打游戏。”
“你不是也整天抱着手机网购、看八卦嘛。”儿子马上回击,试图抢回手机。
“我是大人,用不着你管。”母亲几乎是吼着说出这句话的,显然是被儿子激怒了。
车厢里人不多,所有人的焦点都集中在这对母子身上。
记得有人说过:“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那位母亲很坦然地认为,自己已经完成对孩子初级阶段的抚养:吃饱、穿暖,花钱让他去兴趣班,甚至还有一部专属于孩子的手机。
事实上,你只是给予了孩子基础的喂养,并未教给他丰盈的人生。成长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孩子的骨骼、思想、精神在慢慢健全、丰沛的同时,作为父母的我们,也应该同步成长。
对“父母”这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词,我们应当是带着敬畏之心的。他们在成长时,我们不能止步不前,更应该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让他们在未来真正懂得的时侯,对我们有爱、有尊敬。
关于这个话题,在网上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流传广泛。两张图片,主人公都是亲子关系,一幅是一起看手机的母女,另一幅是一起阅读的父子。
想起我的一位朋友,是一位学历并不高的单亲妈妈,为了培养儿子的阅读习惯,本不爱看书的她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每晚睡前和周末都会与儿子分享故事,在优质的书籍中完成深层次的阅读。
后来,朋友还自学起英语来,别人看美剧是打发时间,她专门练发音,先教会自己,再教会儿子。现在,9岁的小朋友,已经能够独自阅读浅显的英文书籍。
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要求一分钟要跳120下绳子,从没练过跳绳的男孩,连续跳两下都不会。儿子急得大哭,把绳子扔在地上,逃走了。朋友捡起了绳子,自顾自地跳起来,刚跑了几步的儿子看到,抹掉落下的泪,静静地站在一旁看。
1个、2个、3个,1天、2天、3天,朋友的陪伴不止是让儿子学会了跳绳,而是让他学会怎样在逆境中不放弃。
事实上,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在成长。所以,请不要停下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