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9版:健康

文章导航

牵手祖国最南端 海南看病不复难

我省专家
远程会诊三沙患者

  牵手祖国最南端 海南看病不复难

  我省专家

  远程会诊三沙患者

  本报记者 徐小翔 通讯员方序 鲁青

  祖国最南端的海南省三沙市居民郑女士怎么都不会想到,有一天她能享受来自浙江的优质医疗资源。5月26日,她的这个愿望成了现实,帮她实现心愿的是浙医二院在海南省三沙市搭建的首个远程医疗平台。当日,浙医二院在海南省三沙市的首个远程医疗项目启动。

  移动医疗推车代替专家跑

  5月24日清早,在海口美兰机场,先遣队员搭乘海南航空HU7417前往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岛。一直担心“大宝贝”是否也能顺利坐上飞机,好在队员们急中生智、排除万难,“大宝贝”最终落位。这个“大宝贝”是一台远程移动医疗推车,它除了具备高保真的视频通话功能外,更是可以接入医疗设备数据,如电子病历、心电监护仪、PACS(医学影像数据传输系统)等。与“大宝贝”一起落地的还有浙医二院捐赠给三沙市人民医院的药品和物资。

  永兴岛是三沙市政府所在地,一直以来医疗资源匮乏。没有好的医疗条件,看病难、看病远困扰着岛上居民。浙医二院进行的远程会诊,打破了三沙市目前的医疗服务局面。

  5月24日,为了了解岛民的健康状况,由浙医二院院长助理丁克峰率队的5名队员深入三沙渔村。当地渔民听闻来自浙江的医疗队来了,簇拥上来。人群中,出现了一位船老大:“浙江的名医能为船员们看看病吗?”得知船员可能涉及的疾病种类后,队员们第一时间联系了相关科室的专家。

  船舱里看海岛病

  三沙市常住人口仅2500余人。由于长期居住在紫外线强烈、气候湿热的环境中,一些典型的“海岛病”尤为常见。

  今年30岁的小伙子陈达(化名),拿着手机,塞上耳机,与连线另一端的浙医二院皮肤科主任郑敏教授就聊上了。“郑主任,我全身皮肤痒,感觉是睡觉时被虫咬了,有红点。”话音未落,郑主任已接收到提前传到的陈达皮疹照片。

  通过问诊,郑敏了解到陈达日常工作和生活环境中有各种小虫的叮咬,诊断他患的是虫咬皮炎。“由于岛上常见浅部真菌感染,岛民常备不同种类的抗真菌和抗细菌药膏,一遇到皮炎,习惯性就使用该类药物,所以当遇到虫咬皮炎就不能起效。”郑敏给小伙子出了详细的诊疗计划。

  另一边,一位28岁的小伙子钱帅(化名),连线浙医二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陈嘉,诉说着他的症状——反复发作性的眩晕5年多,发作时天旋地转,伴有听力减退,最近感觉发作频率明显增加。陈嘉通过仔细地问诊,临床诊断首先是梅尼埃病。

  由于缺乏进一步辅助检查佐证,陈嘉建议,完善检查,包括电测听、耳蜗电图检查等;最后,陈嘉建议钱帅,低盐饮食,避免过度劳累,放松心情。

  就这样,两个终端手机轮番上阵,小小的船舱里,排起了长队。船员普遍有颈椎疾病、运动损伤、皮肤病损等常见海岛病。问诊看病结束时,20多个船员对浙医二院的专家集体致敬、点赞。

  大远程还在路上

  事实上,跨越国境的大远程,也已经成为现实。这两天,浙医二院烧伤科主任韩春茂问诊一名胸部以上被黑痣包围的巴基斯坦小男孩,这是浙医二院、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与巴基斯坦gwadar地区医院的首次三方远程会诊。即在遥远的国境之外,也能享受到来自中国的国际医疗服务。

  早在2007年,浙医二院就率先探索远程诊疗服务;推出了门诊化、日常化、大众化的远程会诊模试,同时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国际远程联合诊断中心之一,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国际顶级医疗机构—浙医二院—协作的县域医院—乡镇卫生院” 四级实时互动。

  截至目前,浙医二院国际远程会诊中心疑难病例会诊2.6万人次;远程教育700场次,受众面22.5万余人次;远程手术直播120余场次;国内外远程视频讨论160场次。


浙江老年报 健康 a0009 我省专家
远程会诊三沙患者
2017-05-30 浙江老年报2017-05-3000005;浙江老年报2017-05-3000006;浙江老年报2017-05-3000009;浙江老年报2017-05-3000010;浙江老年报2017-05-3000011;浙江老年报2017-05-3000012;浙江老年报2017-05-3000008 2 2017年05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