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4版:城事

南宋赵伯澐墓丝绸文物应急保护中的高科技:
天眼实验室
真的是天上长着“眼”

  南宋赵伯澐墓丝绸文物应急保护中的高科技:

  天眼实验室

  真的是天上长着“眼”

  本报记者 罗瑞斌 通讯员 楼航燕

  消毒、三维扫描、CR扫描、前期研究、实施揭展、清洗保存......过去的一年里,位于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一批工作人员在和时间赛跑,对南宋赵伯澐墓中出土的丝绸服饰进行了一系列的应急保护措施,这些服饰可都沉睡了800年。

  近日,赵伯澐墓内的76件完整丝绸服饰在中国丝绸博物馆里展出,博物馆馆长赵丰称之为“南宋丝绸在浙江的顶级发现”。

  这些南宋的服饰引得参观者的惊叹,惊叹服饰的精美与应急保护手段之高明。

  的确,在应急保护中融入了很多高明的“高科技”和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工作人员的“用心”。

  消毒花了近3天

  2016年6月28日,台州市的黄岩区博物馆将赵伯澐墓出土的尸体连同尸身服饰整体饱水保存于冷柜(0到4℃)中运至中国丝绸博物馆,委托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进行应急保护。

  “运到博物馆后,第一步就是要进行消毒,以前是用环氧乙烷,因为对环境有害,已经不用了。现在我们手段更加高明,即把相关物品全部送入馆内的低氧消毒库内进行消毒。”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工作人员王淑娟说,消毒库以充氮气的方式营造一个低氧气的环境,含氧量仅为0.5%,从而杀死虫子和大部分病菌、病毒。“前后总共放了3个白天和两个晚上。”

  因为尸体和服饰的湿度相当大,王淑娟说为了保护丝绸服饰,所以消毒库内的湿度也要和服饰湿度相似。“当时库内的湿度高达95%。”

  “天眼”全程监视

  消毒完毕后,就是要进行一系列扫描,对尸身和服饰的原始信息进行记录。“三维扫描主要是对外面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扫描,CR扫描则是对尸体内部进行扫描,对其内部尸骨是否完整等情况进行探测,此外还可以发现尸体内部有无贴身器物。”王淑娟说。

  然后就是对服饰等进行前期研究,主要是判断服饰属于哪个朝代,以及研究服饰的材质等。这些研究里面便又使用了大量的现代仪器。“比方我们常用到三个便携式小仪器,一个是显微放大镜,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织物的组织结构。近红外光谱仪是用来鉴定织物的材质,只需要仪器靠近织物一扫便有相关结果显示。”

  古人的衣服中还会用到金线等金属丝线,对于这些金属丝线的材质、成分比例等相关数据,则需要用到X荧光光谱仪。“这些现代的设备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相当多的便捷。”

  接下来便是要迎接需要非常小心的步骤——揭展。“因为尸身穿了8件衣服和8条裤子,几乎每件衣服都和皮肤组织黏在一起,当时我们技术部的领导周旸、汪自强等人只能用竹签一点点将其剥离,边上则有人不断拍照并记录相关信息。揭展衣服是先打开系带,取出尸骨后,从里面一件件取出。”王淑娟说。

  揭展后就是对服饰进行清洗。“在浅水槽内,将服饰放在一张特制的网上进行清洗,垫网是为了防止水流冲击对衣服造成损伤。用的水必须是去离子水,这样可以避免钙镁离子沉淀在衣物上。”王淑娟说,光清洗过程就花了一个多月。

  而这一系列的保护措施,都是在“天眼”实验室里面进行的。何为“天眼”?其实这是浙江大学应中国丝绸博物馆的需求定制的实验室。

  实验室面积为30多个平方米,顶上装了多排照明灯和24台摄像机,这样便可以全方位无死角地记录整个丝绸研究保护过程。“因为整个过程是不可逆的,所以我们必须记录下原始状态。”

  漫长的修复过程

  等丝绸展结束后,这些丝绸服饰便要进行漫长的修复过程。“这个活需要耐着性子去做,根据衣服不同的破损方式进行不同的修补。比如衣服这边破了比较大的一块,那我们需要根据衣服的面料、花纹等去寻找一块相同或者近似的布料进行修补。”

  然而这样的修补,不能做到“天衣无缝”。“按照要求,修复的结果需要有一定的辨识度,就是别人能看出来这块地方是修复过的,以保证不掩盖其原始信息。”

  王淑娟说,有时候光平展一件衣服就需要花上半个月的时间。“修复一件衣服花上几个月是很平常的事情。”


浙江老年报 城事 a0004 南宋赵伯澐墓丝绸文物应急保护中的高科技:
天眼实验室
真的是天上长着“眼”
2017-05-30 浙江老年报2017-05-3000005;浙江老年报2017-05-3000006;浙江老年报2017-05-3000007;浙江老年报2017-05-3000009;浙江老年报2017-05-3000011;浙江老年报2017-05-3000010;13041570;浙江老年报2017-05-3000012;浙江老年报2017-05-3000013 2 2017年05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