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赴一场蒋村“龙舟胜会”
端午,赴一场蒋村“龙舟胜会”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在杭州西溪腹地的蒋村深潭口,锣鼓喧天,上百条龙舟似蛟龙出水,岸上挤满了一拨拨蜂拥而至的看客。
日前,记者前去探营蒋村龙舟。91岁的蒋荣庆说,就在几年前,他还站在龙舟上,执掌“踩艄”,算是整条船上最威武的角色了。
关于蒋村龙舟,蒋荣庆已经记不清今年是多少届了,只知道他父亲也划过龙舟。每年的这个辰光,附近村子的人都会自发赶来赴这场“龙舟胜会”的千年之约。
本报记者 陈逸清 李雪富 摄
“蒋村龙舟”盛名扬
为什么是“龙舟胜会”,而不是“龙舟盛会”?
这说的是乾隆皇帝在一次江南微服出访时,闻得蒋村龙舟的盛名,特意在端午节这天来到深潭口观看龙舟。看得高兴,欣然御封此龙舟竞渡为“龙舟胜会”。从那时起,“龙舟胜会”便成为蒋村龙舟的金字招牌,一直延续至今。
事实上,早在唐朝时,蒋村的龙舟文化业已形成。在南宋时,蒋村龙舟已经自成一派。
每年端午节划龙舟,是蒋村男人们的大事,女人们是不能插手的。“早年间,蒋村的龙舟是从四月廿四就开始划,一直要到五月十三小端午止。”蒋村龙舟协会理事沈庆漾说,这段时间里,各村都从船棚里取出龙舟,对龙舟进行保养,举行祭龙舟、请龙王等仪式。
而端午划龙舟的一切事务由当年轮值的龙船头负责召集和操办。龙船头由自然村按户按年轮,当年划完龙舟谢龙王之后接手,将龙王请回家,还要选择家里又高又亮堂的屋子保存。
“放龙头也要有合适的环境,最好干燥一点的。”沈庆漾说,现在条件好了,像龙章村有26条龙舟,村里专门花了十几万,在西溪湿地里造了一间房子用来存放龙头。
“70后”“80后”也来划龙舟
曾经作为深潭口村老年龙舟队的一员,这两年,蒋荣庆是被家人硬拦着不去划龙舟的。
“还是20多岁小伙子的时候,我就开始划龙舟了。”91岁的蒋荣庆,嗖的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马步一开,左脚蹬地,“我84岁那年,参加了第7届全国武术比赛,还拿了4块金牌,身体一点问题都没有。”
深潭口村的龙舟队队员们全都是七八十岁的长者,他们中间的许多人都是从孩提时代就开始摸龙头、划龙舟了。
“蒋村的男孩子10岁以上就可以开始划龙舟了。”沈庆漾说,10岁到16岁划的是儿童龙舟,“船身比成人划的要小一些,一般在6.5米左右。”
划龙舟对蒋村的男子来说,是一项深入骨髓的技能。蒋村龙舟分作三大种类:满天装龙舟、半天装龙舟和赤膊龙舟。
前两种因为装饰繁复,下水的越来越少了,比较常见的是第三种赤膊龙舟。一般配备16人,其中最重要的位置非站在船末的“踩艄”莫属了,站在这个位置上的人,首先要熟悉水性,因为极易落水;其次,要掌控全局,灵活应变。
也就是说,踩艄头是龙舟的总指挥,怪不得蒋荣庆一直念念不忘,还惦记着再去露一手。“现场太吵,我们都是靠脚来指挥的。”蒋荣庆一边说,一边甩开架势示范,“脚跺3下是前进、2下是转弯、1下就是停止。”
龙舟文化有传承
据传在2000多年前,蒋村西溪地区好比是杭州的一个小“东海”,龙舟里最富丽堂皇的“满天装”就是根据当年这个地方的海船演变过来。
在龙舟的整体造型里,龙头的雕刻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每当龙舟竞渡时,龙头高昂,河水自龙口喷涌而出,刹那间,是全程所有人的焦点。
当然,雕刻龙头不是木匠出身那么简单,还要懂上彩,那就得有绘画底子了。深潭口村的蒋子林是雕刻龙头的一把好手,17岁就雕出了村里的第一个龙头。
上世纪70年代末,一度遭受毁灭的蒋村龙舟文化,随着改革开放又重新活跃起来,蒋子林带着3个儿子雕刻龙头。
“雕龙头最好是用香樟树来做材料。”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蒋子林去世后,儿子蒋红本传承了父亲的手艺。
蒋红本说,每年的三四月份就有周边地区的人,来请他雕龙头,“用好的材料,考究的工艺,一个龙头用上几十年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