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竟因糖尿病“养”出来
“换晶”适合才最好
本报联合省眼科医院(之江院区)为读者谋福利送出10个专家号
白内障竟因糖尿病“养”出来
“换晶”适合才最好
本报联合省眼科医院(之江院区)为读者谋福利送出10个专家号
本报记者 徐小翔 通讯员 龚语苑
众所周知,白内障是一种致盲性疾病,发病率极高。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60至89岁的老年人中,白内障的发病率已高达80%,9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可达90%以上。
从数据上看,白内障似乎是老年人的“专利”,但其实不然。由于长期患有一些慢性代谢类疾病,比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得不够理想,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晶状体混浊,年纪轻轻就让白内障提前“报到”。
“高糖”会加速白内障形成
41岁的张先生患Ⅱ型糖尿病十余年,平时喜欢熬夜、喝酒,血糖控制得也不理想。前不久,他突然出现了看东西模糊、畏光的情况,于是就到家附近的浙江省眼科医院(之江院区)眼底中心就诊。省眼科医院之江院区院长助理、白内障专科主任傅映晖检查发现,李先生虽然还有0.6的视力,但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经非常严重,需要立即手术治疗。
对于普通人来说,用激光治疗视网膜病变,难度并不高,但对于张先生来说并不容易。经过药水散瞳后,医生发现,张先生的晶状体已经出现混浊,且面积还不小,如果盲目治疗视网膜病变,可能会影响效果。综合考虑了多方面意见,傅映晖决定要先行白内障手术。
“白内障不是老人病么,我怎么会得呢?”张先生百思不得其解。
“糖尿病患者长期控制不好血糖,会引起全身的代谢问题,包括眼部。如果说普通人白内障要从65岁开始得,那么糖尿病患者往往要提前10年。”傅映晖告诉记者,张先生这类人,得先治的还是“理念”,她叮嘱张先生一定要找内科医生去,帮助他控制好血糖。
傅映晖说,糖尿病性白内障可分为两类,一是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主要由于晶状体的渗透性水分过多所致,多发生于青少年严重糖尿病患者。二是糖尿病患者伴发的老年性白内障。一般认为,老年性白内障在糖尿病患者中比非糖尿病患者发病率高,发生的年龄也较早,且白内障成熟较快。很多患有多年糖尿病的人,一旦视力出现问题时,起初都容易忽视,以为这是由于年龄增大,视力开始下降,殊不知这是由“高糖”引起的。
这类白内障一般从晶状体后囊下开始混浊,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畏光,在相对强光下的视力明显低于相对暗光下的视力的情况。
糖尿病白内障的治疗分两个阶段:早期白内障是控制糖尿病,很好地控制糖尿病具有预防白内障发生或发展的作用。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一旦成熟,手术治疗是最终选择。
人工晶体越贵的越难“找对象”
人工晶体价格从百元到万元均有,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但傅映晖告诉记者,选择人工晶体并非简单的看价格,要根据自己眼睛情况,经济状况和具体需求而定。在临床上,傅映晖常会碰到一些患者家属表示,不怕花钱,要求用最贵的人工晶体,以为越贵越好,视力恢复越高。其实,这些都是误区。
她告诉记者,一般来说,比较贵的人工晶体对患者眼睛也就比较“挑剔”。因此,并不是任何人的眼睛都能“匹配”贵的人工晶体。近十几年来,人工晶体的材料已经相对稳定,这就代表材料已经很成熟,而对于个体来说,应遵循的原则是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当然,目前比较“贵”的人工晶体,其设计理念也比较先进,属于眼科中的“高科技”,比如能够同时治疗白内障、老花眼和散光的人工晶体,适合的患者用起来能“大开眼界”。
通常人工晶体的选择是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眼部的具体情况作出一个初步的建议范围,患者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当然,手术最终植入什么晶体只有手术当中医生根据术中情况才能最后确定,之前的选择和建议都只是一个初步的意向。
傅映晖说,目前看来,白内障手术已不再是单纯的追求简单的复明,而是要求提高术后视觉质量,不仅要看得见,而且要看得清晰、舒适和持久。
讲座等你听
专家号等你抢
本报联合浙江省眼科医院之江院区给读者送出10个傅映晖主任的专家号(仅限2017年4月25日使用)。本报健康热线:0571—85312186。提醒:请带上以前的检查资料、记录,方便为专家提供更多诊疗信息。
此外,4月26日下午14时,傅映晖及其团队的专科医生将在位于杭州转塘的省眼科医院之江院区4楼会议室为患者进行精彩的白内障科普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