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坊街上有个“草人桥”
他编的中国龙霍金也点赞
河坊街上有个“草人桥”
他编的中国龙霍金也点赞
本报记者 曹漫
黄黑相间的透明玻璃珠是眼睛,眼外一圈用麻做的羽毛排成面盘,半只经过精心雕刻的松果是嘴,一层层的干粗树枝横着切片、层层黏上去是胸脯,两旁的翅膀和羽毛则由细小的干棕树叶编成,两只爪子立在枝头,活灵活现的大猫头鹰显现在眼前。
这只猫头鹰就在杭州河坊街“草人桥”招牌摊位上,编织猫头鹰的民间艺人叫王力,是2002年河坊街重新开街后的首批艺人之一。
14岁学艺潇洒走四方
3月21日下午,记者在河坊街方回春堂旁的小摊上,见到了刚从老家探亲回来的王力。摊位上,有大中小三种尺寸的猫头鹰,穿着花衣服的兔子、毛茸茸的鸡、熊猫,还有乌龟、恐龙、鳄鱼、中国龙等。
47岁的王力老家在安徽蚌埠农村,幼时因家里地少,日子清苦。作为长子的他,小学毕业后辍学后务农。14岁时,他便跟着擅长棕编的父亲,卷起铺盖,到外地赶庙会卖棕编玩具,补贴家用。
“那时,孩子没什么玩具,棕叶编的小蝴蝶、蜻蜓,就跟真的一样,上下飞舞,很受欢迎。”王力说,那会,猪肉七八角半公斤,一个棕编玩具要5分钱或1角钱,但他们摊摆到哪里,哪里就围满了人。
为了省路费,他们主要在安徽、浙江等地区,赶完了庙会,赶集市,三五天一换,风餐露宿,虽辛苦,但王力见了不少市面,手艺也日渐精进。
好手艺让霍金连连赞叹
如今市场上千姿百态的儿童玩具层出不穷,而棕编这门“土”技艺也备受挑战。“现在基本上是作为收藏观赏,这对技艺的要求更高。”王力说,棕编手艺是老的,可编法千变万化,为了改良动物造型,让神韵更逼真,他只好跟自己“死磕”。
除了传统的单编、对编、双编、肚皮编,他为了新编法绞尽脑汁,甚至把老家能想到的一切“废物”都拿来利用。“有时,编到无论如何都还原不出来,没有美术功底的我只好用心观察,直到在脑子里有了合适的表现方式。”王力说,拿猫头鹰来说,他都不记得编了多少个。“觉得拿得出手,就展示给大家看,观众会指出不足,我再琢磨和修改,才有了今天的成品。”
2002年,王力受邀入驻河坊街,他这才结束了17年走街串巷的日子。这些年,王力也记不清卖了多少只棕编,大多数时候他都沉浸在自己的棕编世界里。
同年,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来杭,在中方翻译人员的陪同下逛河坊街,看中了王力的棕编,买走了一条鳄鱼和一条中国龙。当时霍金通过翻译告诉王力,“用植物做成的东西,是有灵性的。”后来,直到有人给他看当天的报纸,他才知道他接待的这位坐在轮椅上的“怪人”是名人。
希望被认可还想建博物馆
靠着卖棕编玩具,5年前王力在杭州买房定居,如今,儿女也已经工作,一家人和和美美。
做生意之余,他热心公益,经常抽空去学校、社区上课,教授孩子们学棕编。就在去年,得知自己经常去的某外国语学校一名学生因患白血病无钱医治,他还和人组织了一场爱心义卖会,将卖棕编玩具等得来的6000多元钱,全部捐给了对方。
“民俗文化融于老百姓的血液里,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小孩来学习棕编技艺,这样才能让这项技艺永久地传承下去。”王力说,棕编已经成为杭州上城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希望国家能组织相关考试,考核确定民间艺人的级别并发证,这样更便于传播非遗文化。
王力还有一个愿望,就是退休后,想建一个草编艺术博物馆,展示各类草编艺术品,开展教学活动,让更多的人爱上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