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小村庄里藏着“武林高手”
“正气之乡”让小偷怕到绕道走
东阳小村庄里藏着“武林高手”
“正气之乡”让小偷怕到绕道走
本报记者 苗露
武侠故事里,武艺高强的大侠,总在竹林里交手。许多武侠片中,竹林也是经常出现的场景。
东阳市城东街道东升村桐院,这个只有500余人的小村庄,一座古色古香的祠堂中,郁郁葱葱的竹林格外引人注目。这里白墙黑瓦,老旧的木门上挂着大大的旧式门锁,悬挂匾额的地方还能依稀看到几个不明晰的字印。
“原先这里有我们‘桐院武术培训基地’的牌子,现在拿去换了。”东阳市武术协会传统武术部副部长斯小弟是土生土长的桐院人,他指着祠堂门面上斑驳的字样,眼中尽是自豪的光芒。
习武历史上百年
小偷也要绕道走
推开重重的木门,视野豁然开朗。击打沙袋,刀枪棍棒,用过的习武道具总是被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墙边,原本平整的水泥地面由于长期被人扎马步、练基本功,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坑洼凹陷。
斯小弟说,根据记载,桐院武术起源于1905年,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最初,村里为防土匪强盗,曾请在少林寺修行过的斯大锦师傅来村里教授武术。斯大锦见村民们学得用心,离开前将一套 “斗都拳”授给得意弟子斯大全。此后,桐院斯氏宗祠就常年设有学武拳堂,而现在的桐院武术正是从此演变而来。
如今在桐院,小到8岁孩童,大到80岁老翁,都可能是桐院武术的“高手”。目前,桐院武术基地培养的“武者”中,有112人是中国武术协会的会员,这批人大多都是桐院和附近村子里的村民。
“我们桐院武术很有名的,出去说是斯村桐院人,别人都要敬畏三分。”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桐院武术”代表性传承人、78岁的斯明德说,这个不大的村子里,几乎有四分之一的人都会武术。由于村子里高手多,“武”名远扬,就连小偷都不敢“光顾”,因而治安一直很好。
斯明德18岁起跟着父亲开始习武。他说,爸爸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武师,在习武这点上对他要求特别严格。不管是基本功还是一招一式,他都亲自监督。有时候天下雨,他也要求斯明德即便淋着雨,雨滴落入眼中也不能眨眼,这才算是“练到门”。
除了斯明德以外,85岁的斯万生也是第二批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桐院武术”代表性传承人。村里会武术的60岁以上老人还有10人。或许是由于长期习武,老人们个个精神矍烁,身体硬朗,声如洪钟,可谓是一身正气。
先立德后习武 为“保护”而变强
“这座祠堂可以算是‘桐院武术’的发源地了。”东阳市武术协会桐院武术分会会长李学生说,2014年,这里被中国武术协会认定为段位考试点。
为了保证孩子们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培训基地将训练时间调整为每周五、周六晚上。“我们希望桐院武术的武者成为能文能武的人。”李学生说。
武术中用段位代表武术水准,在桐院祠堂的墙面上,就能找到大家的段位考级情况公示。
从桐院武术培训基地走出来的“武者”中,六段高手有斯万生和斯小弟2人,五段高手有斯明德、李学生2人,四段高手杜锡珍、斯永兴、斯洪全、斯跃民4人。据了解,武术段位里,一至三段是初级水平,四至六段是中级,而七至九段便是高级,全国来看能获得高级段位的人也屈指可数。
通俗一点来说,四段基本能够代表金华市顶尖水平,而六段则代表着省级最高水平。如此看来,桐院武术的确是“高手云集”。
“我们桐院武术不是一种讲求‘攻击’的武术,它更注重‘防身’和‘保护’。”被问及“高手心得”,“六段高手”斯小弟表示,在教授学生时,他们秉承“修善武德促和谐”的原则,反复告诫学生习武首先要立德。因为不少武术招式都很“凶狠”,严重的情况还可能危及人的生命,如果被心术不正之人胡乱使用,便背离了桐院武术的传统宗旨。“我们常跟学生们说,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千万不能用‘绝招’。学武术是为了保护好人,惩治坏人。”
继承传统重视创新 让桐院武术保持活力
桐院武术以长棒短棍、传统八步棍等三路棍、三路棒,以及昆仑叉、操手功步等三路拳而闻名遐迩。为让古老的传统武术注入新鲜血液,桐院武术一边研究传承下来的武术套路,一边结合现在武术比赛的相关要求,进行招式的创新改良。
“上课的时候我非常严格,但是休息时间我可以很快跟孩子们打成一片。现在外出比赛和表演,也基本是我带队去的。”桐院武术培训基地教练斯洪刚说。2015年,他带队参加第十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在这场参赛人数达到5660名的国际性武术盛会中,从桐院祠堂走出的15位选手,共获得26枚金牌和1枚银牌。2016年,他们又参加了第十一届比赛,收获20枚金牌、7枚银牌和3枚铜牌。
除却参加各类武术比赛,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桐院人都会组织武术表演。斯小弟说,他们正在动员健在的老武师回忆武术套路,整理拳谱、棍谱、棒谱,以照片和录像的形式把招式动作记录下来,让学员们对桐院武术能有系统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