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2017年首场媒体创新恳谈会,邀请14位热心读者共议:
“乐龄族”究竟需要什么
本报2017年首场媒体创新恳谈会,邀请14位热心读者共议:
“乐龄族”究竟需要什么
本报记者 俞琪 余晓叶 摄影 裴誉骁
会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办报亦然。
为此,本周二下午,本报编辑部邀请14位热心读者到本报做客并征求办报意见。
此次邀请的热心读者来自各行各业,有来自省老龄办、杭州市退管中心等相关部门的,有文化传播、媒体运营、医疗卫生、老年学研究等方面的专家,也有养老产业的从业者,还有本报各类活动的深度参与者。年龄跨度也不小,有几十年来一直关心本报发展的“资深”粉丝,也有来自高校的90后新粉丝。
3个多小时,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虽然各自的经历和感受不同,但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离退休后的“乐龄族”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资讯和服务?
琢磨市场
做老人喜欢的事
吴建平 浙江《共产党员》杂志社原总编辑
从事媒体工作多年的吴建平,谈起养老产业很有自己的看法。
“我们不一定会成为伟人,但一定会成为老人。”吴建平说,老年人是夕阳群体,但老年产业却是朝阳产业,是一片新蓝海,所以我们要把心胸、格局放大,在广阔的眼界下定位我们的报纸。
说起改版,吴建平从内容和版式上都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这份报纸已经精心耕作了15年,在老年群体中影响力很大,但是从改版的角度来讲,还有不少进步的空间。”
首先,他觉得本报的版式还不够出彩,可以在版式设计上多动动脑筋。
另外,吴建平从切身体验来说,随着视力下降,很多时候需要用放大镜来阅读报纸,“报纸字体可以适度放大,让我们阅读体验更好,读起来更加轻松。”
从内容上来说,吴建平觉得要做大养生板块。
“一颗心脏在美国卖到90万美金,一颗肝脏卖到60万美金,这说明大家都在关注健康。”吴建平说,老年人都很关注养生,报纸上可以多做一些权威的养生方案,供读者参考。
除了养生,老年人也喜欢旅游,他们想趁着自己身体还好多出去看看世界。“我们可以打造好的旅游平台,让老年人出游更安心。”
另外,吴建平觉得,老年人最怕孤独。所以,要为老年人提供好的平台。“要多了解老年人的需求,根据老年人的喜好建立各种俱乐部。”
如何搭建好的平台?吴建平也有一套想法。
“利用社会资源,利用第三方的手,做一些老年人喜欢的事情,通过活动将人气拉起来,也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高起来。”
想做好老年产业,需要认真琢磨这个市场。他觉得,时代在进步,报社的步伐可以迈得更大一些。“能为老年人服务,是一件伟大又有意义的事情。”
要紧紧围绕“三老”
作为宣传重点
郑志芳 浙江老年大学政研会名誉会长
郑志芳退休已有21年,自从《浙江老年报》创办以来,就一直订报,看报,有时也会打电话向记者编辑提些意见,“老年报是我们离退休以后不可缺少的一张重要的报纸。”
郑志芳主要提了4个方面的建议。他认为,首先是要进一步把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作为老年报的宣传主题。郑志芳说,这“三老”既是党中央对老年群体提出的要求,也是广大老年人群体的心声。作为老年报要紧紧地把这“三老”作为宣传的重要主题,“这方面,我们老年报已经做出不少成绩,希望今后继续进一步扣住‘三老’。”
郑志芳还提到,老年报既是党的喉舌,也是文化企业,势必会遇到如何正确处理把握好社会效益跟经济效益的关系,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我本人以及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对老年报有许多好的评价,但是意见比较集中的就是广告较多。”
郑志芳提出的第三个建议,是要提高宣传的针对性、有效性。老年报的主要读者是老年群体,老年群体的思想、现状,要了如指掌。郑志芳建议,老年报要与老年人成为好朋友,能定期举行像这样的恳谈会,报纸上也可以发调查表,征求读者建议,以此准确把握老年人的真实需求,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
最后,是要进一步提高报纸的质量,精益求精地办好报纸。
“这么多年来,我的观察,没有发现我们老年报有重大的明显错误,总体上不错,但有些关口没有把握住。”郑志芳说,比如对于老年人的尊称还是要注意。
郑志芳还点题隔代教育、孝亲敬老,他认为老年报还需开拓思路,通过一些具体事例来进行引导。
点赞“小棉袄”
对接企退社群
黄杨明 杭州市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中心综合科副科长
“我觉得报社可以发挥自身的平台优势,将养老服务业做起来。”黄杨明说,企退人员对精神、文化方面都有着很大的需求,这一方面是大有所为的。
黄杨明认为,浙江老年报小棉袄惠老服务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如果可以做大做强,将能使更多老年人享受优质服务。
准“乐龄族”
也需关注
陈泉永 省委宣传部退休干部
“我今天来之后感到很高兴,老年报整个团队这么年轻,朝气蓬勃。虽然叫老年报,但都是年轻人在做这个事业,我觉得很有希望。”陈泉永说,但同时,要办好老年报,责任也很重。
陈泉永首先分析了办好老年报的三个有利条件。第一,浙江经济有基础;第二,老年群体对这张报纸有需求;第三,领导有共识。
陈泉永不仅看老年报,还时常投稿,所以他针对版式、内容等方面谈了几点看法。他认为老年报要做深度的文章,做对老年事业来说,具有权威性的文章。其次,除了城市,也要关注农村,新农村建设中,老年服务究竟做得怎么样。
40后、50后作为准“乐龄族”,实际上很多人已经在为退休生活做打算,陈泉永还建议是否可以针对这一群体开设版块,讲讲这代人的故事。
“言论是一张报纸的生命,是否能适当增加言论方面的文章。”陈泉永最后说。
不能把老年事业
当累赘
柴莉莉 省文化厅退休干部
柴莉莉去年参加了一个关于居家养老的会议。为此,她还专门写了一篇论文,主题是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重视老年事业,“这跟我们办报一样,如果把老年新闻事业当做一个累赘,肯定是办得很累。当然,从今天会议来看,大家的认识早就达到这个高度了。
柴莉莉认为,可以从3个方面来深入宣传,包括养老观的转变、养老产业的发展以及普及科学发展知识。
柴莉莉特别提到普及科学知识,她说,相当一段时间,铺天盖地的养老知识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但常常是互相矛盾的,今天一个说法,明天又换一个说法,大家看了很糊涂。所以她认为,需要通过有公信力的媒体平台来给大家一个准绳,到底什么才是对的,“新媒体以新、以广为优势,而报纸则应以真、以实为准绳。”
学会享受自己的人生
王令南 杭州佰乐时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因为职业原因,王令南与老年人打交道的机会很多。在接触过程中,她发现,很多人一辈子为了子女而活,到老还想着把退休金存起来留给子女。
最近,王令南就接触了一对夫妻。两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一个月的退休金有上万元。王令南所在的机构上门为瘫痪在床的老太太提供洗澡服务。2个小时的服务结束后,老太太哭了,她说,自己已经半年没洗过澡了,因为怕摔跤。家里没有请保姆,两人伙食也很简单,做一顿,吃一天。老太太说,钱要存着,万一以后生病要花钱,可以为子女减轻负担。
“媒体是否可以从生活方式上进行引导,让大家在退休后,能享受自己的人生。”王令南说。
改变对90后的
刻板影响
张雨欣 中国美院大一学生
作为此次恳谈会上年龄最小的读者,中国美术学院大一学生张雨欣也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视角。
“很多人可能觉得90后很享乐主义,没心没肺,其实从我自己的感受,我身边的同学都很孝顺父母,但很多人因为离家很远,难以时常陪伴。”张雨欣说,实际上这也是现在社会的普遍问题,人口流动之下,产生了许多空巢家庭。对此,从大学生的角度,他们通过参加青年志愿者协会,每周到所在城市的孤寡、独居老人家中探望,替不在老人身边的子女尽孝。
不过张雨欣也提出一个问题,他们每周去探望的老人会比较固定,虽然很希望为更多人提供帮助,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所以她也希望本报是否能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对接双方的需求,包括开展志愿服务的形式也可以更多样化。
希望老年报能
组建聊天群
韩红 杭州江干区教育局关工委讲师团成员
本报微信公众号“乐活100分”热心粉丝
78岁的韩红,各种新媒体平台玩得特别溜(本报2月14日乐活周刊第6版曾做报道)。
“我们的群里有老年人,也有年轻人,没有什么年龄界限,大家在群里都聊得很开心。”韩红目前主要管理的是“和聚6群”,他说希望大家和睦相聚,所以取了这个名字,至于6群,自然意味着此前韩红已开设了好几个聊天群。
“大家在群里聊家常,发新闻,也会互相之间打打闹闹。不过最厉害的还是‘偷’和‘抢’,偷的是菜,抢的是红包。”韩红笑说。
参加此次恳谈会前,韩红特地在群里发了通知,向大家征求意见。韩红也将大家的建议带到了会上,比如希望由老年报组建聊天群,让大家能有更广阔的表达自己和展示自己的平台,“时代不同了,我们要有新的养老观。”
老人要像煤气
开时熊熊燃烧
关时安静干脆
黄美先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内科学主任
黄美先一直提倡一个观点,活着的人就是同一代人。他认为,不应该人为地把各个年龄段分割开来,各自定义,“人的生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没有绝对的界限。”
黄美先从事医疗工作已有30余年,他在国内许多城市都开展过保健讲座。因为职业敏感,在平时接触中,他除了关注身体上的变化,也会特别留意对方的心理状态。通过与数千人的交流,他发现,实际上,老年人的心态和年轻人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不应该人为地把老年人和青年人隔离开来,比如他自己每次上保健课,开场时,从来不会说“老年朋友大家好”,而是“中青年朋友大家好”。
座谈会上,黄美先还说到自己接触过的一个老教授,这位老教授对“发挥余热”这个说法很有意见,“我问他为什么,他反问我,什么叫余热,就是炉子或炭火快熄灭了,赶紧拿扇子扇一扇,这样的热度能烧出饭来吗?他觉得,老年人应该像煤气,开的时候熊熊烈火,关的时候安静干脆。”
黄美先说,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未来人类衰老的过程将大大减缓,理论上,人类的极限寿命是150岁,但是受外因影响,实际上是在120岁左右。以这个标准来看,60岁真的还很年轻。
让服务更接地气
王勇杰 杭州市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中心主任
因为工作原因,王永杰每天都在和老年人打交道。老年人有什么需求,如何接地气地提供相应的服务,也是他时常思考的问题。
在这过程中,他发现很多老年人会遇到各种法律问题,却不知道如何求助解决。
“我觉得报纸上可以多一些法律知识,也可以提供一些法律咨询途径给老年人。”王永杰说,甚至可以开设专栏,引进法律方面的资源,让老年人通过看报纸就能了解怎么处理法律问题。
人老心不老
王小红 杭州旗袍模特大赛参赛选手
李丽华 拱墅学院模特队指导老师
去年,本报参与举办的杭州旗袍模特大赛上,几位旗袍女神相信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王小红就是女神之一。在座谈会上,她说:“我们人老心不老,多才多艺的特别多。”
王小红说,旗袍模特大赛办得特别好,大家的劲头都很高,好多外地的“女神”都来报名参赛,“希望能多办一些这样的活动,给我们多一些平台和机会。”
同是旗袍女神的李丽华,也是同样的观点。她觉得报纸内容确实很丰富,也有很多实用的信息,但她笑着说,“我觉得我自己不老,还不需要看老年报,所以也希望老年报不妨改掉‘老’字。”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为补充
马李骏 浙江省老龄办工作人员
作为一名从事老龄事业的80后,平日里又时常与编辑记者打交道,马李骏提出的建议,很专业也很有针对性。比如她提出,本报在策划和深度报道方面很吸引眼球,但是由于出版周期的问题,所以在时效性上会有所牺牲。对此,她认为可以通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包括从内容上,也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更为活泼的表现形式,使老年人不仅了解时事,更能把握时代的浪潮。
人生80岁不稀奇
周光伟 “百老惠”学堂校长、爱乐聚热心会员
对于黄美先的观点,周光伟很赞同。
“我今年72岁了,但我精神状态很好,关键是心态。我们一些朋友出去活动,大家都开玩笑,60岁是小弟弟,70岁的多来西,80岁也不稀奇。”周光伟说。
周光伟有一个身份,是杭州下城区长庆街道“百老惠”学堂校长。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作为社区的活跃分子,周光伟想到,老年大学资源相对紧张,他身边就有一些朋友想报名报不上。由此出发,周光伟办起了社区版老年大学“百老惠”学堂。由爱乐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场地,培训班已办了4期。
不过,周伟光也说,虽然自己对老年群体有很深入的了解,但毕竟是新闻的门外汉,如何通过媒体更好地为“乐龄族”服务,还需要专业人士深入调查研究。
编后:
这里大家谈到的很多想法与编辑部的创新设想不谋而合,我们也一直在关注如何有尊严地老去。开门办报是党报的优良传统。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包括今天的读者恳谈会,深入调查、了解读者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也一定会充分吸纳广大读者的意见,通过“新闻加服务”让这份报纸真正成为中老年人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