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吓”住了个性
“唬”住了理想
“吓”住了个性
“唬”住了理想
实习生 张海韵 本报记者 罗瑞斌
前几日,长沙一位民警在辖区内巡逻时,发现一名疑似走失的小女孩。当民警靠近女孩准备询问时,女孩竟然哇哇大哭起来:“警察叔叔,我没有做坏事,你别抓我好吗?”然后转身就跑。这起让人看似啼笑皆非的事例,却令人深思。
“你不听话,警察叔叔就会来抓你”,这是父母“镇压”淘气孩子时的“万金油”,不少孩子也是在这种吓唬式教育下长大,哪怕已经成人,也会在遇见警察时有些许畏缩。
吓唬式教育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受到的“骗局”,除此之外,还有经典的“你现在如果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得去捡垃圾”这一言论。这种恐吓式教育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职业价值观,产生社会偏见,也会磨灭孩子的天赋,也许他们对美术、音乐感兴趣,却因为家长的吓唬产生恐惧,从而放弃自己的爱好。
也有人辩解,认为等孩子长大了,他们就知道分辨真假了,不需要太在意。但是,孩子在分清真假前,会不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呢?在面对危难时,因为犹豫而错过向警察求助的机会;在学术研究的领域上身心俱疲时,才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是艺术;半推半就从事了父母大力推荐的职业,才明白不是自己想要的,整日忙忙碌碌却无所作为。
与其让孩子们兜兜转转,还不如直接放手让他们去学习领悟。“小马过河”的故事,可能不少人都听过,但父母们关心则乱,不舍得让孩子去闯荡碰壁,这就是父母们的控制欲。
这种控制欲来自父母的占有欲,孩子成了父母的私有品,独立的人格身份被弱化。由于年幼,他们被强制性地套上父母的想法,甚至身边的小事也能看出一二。“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慈母买秋裤,游子身上穿”“欲减罗衣寒未去,一条秋裤又递来”,秋裤似乎成了母子间的长久拉锯战,网友们分享的趣事也让人忍俊不禁。
细节窥真相,父母总认为他们已经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了子女,子女怎么还这么不听话。而父母认为和所谓的最好的东西,有时子女完全不需要,真正需要的,反而是自己判断和选择的自由。
父母的控制欲一旦过头,孩子则会感到压力与烦恼。“亲情绑架”一词也许讲得太重,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子女在让父母舒心和自己自由之间的艰难抉择。
“儿孙自有儿孙福”,无论父母的吓唬是出于让孩子安分的想法,还是让孩子走得更稳健的心愿,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儿女总得学会独立生活,在这之前,他们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吓唬和顺从,实在不该出现在温情脉脉的亲情间。
因此,吓唬式教育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