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要义
在于探索自我
教育的要义
在于探索自我
实习生 张海韵 本报记者 罗瑞斌
济南11岁男孩徐知临两次跳级又两次休学,在离开课堂的这年里,他用大把的时间去旅行、阅读、写书和锻炼身体。这种异于绝大部分孩子的教育方式,最近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有人认为这又是一例“伤仲永”,结果必然是让大众失望的;也有部分人认为小男孩是新兴的天才少年。
结果究竟会如何,只能交给时间了。
这些年来,教育孩子的传统方式正在被改变,无论是在家学、父母教,还是用旅行替代课堂,社会各界正在谨慎地更新着“教育”一词的要义。因此,我们应当看到的是在这些各异的教育方式下,帮助孩子探索自我的同一愿望。
每个孩子的天赋、秉性不同,教育的方式也不能整齐划一,这也便是2500年前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
我们的学校有着丰富的课程,能够为孩子提供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接触不同的人和事。但是学校往往只有相对固定和单一的教育方式。学校教育应该除了知识的传承,还要让孩子们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弥补性格缺陷,发挥自己的长处。
但有的孩子的确更适合非常规的、有别于传统的教育方式。事实上,只要是对孩子好的,我们都可以去尝试。如今,外界对孩子的评判标准太多了,不断地给孩子提要求,孩子根本无暇探索自我。徐临知是个例外,因为家庭条件允许,妈妈又是研究儿童文学的学者,孩子的自控能力也强,休学反而能帮助他独立思考,然后在回到学校后可以更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然而,不少人为了突出自家孩子的与众不同,自作主张地让孩子退学在家。自己制定课程,亲自上马当老师,或者是让孩子跟着自己去天南海北闯荡旅游,却没有考虑过孩子是否更喜爱和同龄人一起学习生活。事实上,在家学习比在学校更难以掌控教育的进度,如果孩子还没找到自己的兴趣,家长就暂代孩子选择未来的道路,并强制孩子进行学习,最后孩子对其了无兴趣,学习如同嚼蜡,家长恨子不成器,落得双方都备受煎熬的下场。
诚然,我们应当支持孩子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但休学在家学习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学校教育有它的优势,也更适合一般家庭。因此,让孩子忠于自己的兴趣,不要盲目模仿他人的教育方式,这才是我们做家长应当遵循的“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