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b0001版:乐活

文章导航

从“林妹妹”到“国标女王” 70岁韩明儿:

跳自己的舞 让别人说去吧

  从“林妹妹”到“国标女王” 70岁韩明儿:

  跳自己的舞 让别人说去吧

  本报记者 陈逸清 实习生 张海韵

  上周二的杭州,最低温接近零度,走在街上,恨不得连脖子带脑袋缩进温暖的大衣里。

  午间,刚结束了老年大学的舞蹈课,韩明儿还穿着一条薄薄的舞蹈裙,身上汗涔涔的。动了一上午,韩明儿饿得不行,才踏进家门,一手抓一把核桃肉塞进嘴里,赶紧再盛碗煲了一上午的枸杞红枣梨汤。

  上世纪90年代,43岁的韩明儿第一次接触了社交舞,直到到后来的拉丁、摩登、吉特帕、维也纳华尔兹,韩明儿在俏皮、优雅和古典间,自由切换。

  今年,韩明儿70岁,岁月在她脸庞留下的不是皱纹,而是一段段跳跃的音符。

  曾经的“林妹妹”

  别人跳舞为了兴趣爱好,韩明儿的理由有点另类,“治病”。

  韩明儿生长在教育世家,自己是一名语文老师。在学校里,大家不喊她“韩老师”,叫她“林妹妹”。“身体从小就不好,动不动就要晕倒。”韩明儿说,学校到家距离一站路,但就是这么一站路,她要走走停停好几次,“怀我女儿那段时间,我总共晕倒过20多次。”

  1990年的夏天,走在路上的韩明儿,突然抽筋,又晕了过去。幸亏,路边的店主看到,把韩明儿送去医院。

  三番五次,一晕再晕,韩明儿的老伴看不下去了:“你小时候不是跳过民族舞嘛,不如再去跳跳看。”

  上世纪90年代的舞厅,天花板很低,光线昏暗,空气滞闷。跳舞前,韩明儿写了一张字条给教跳舞的老师,字条上是一串电话号码,“是我家里的电话,就怕等会跳着跳着又晕倒了……”

  与舞结缘

  开始跳舞那会儿,韩明儿还在上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不过,一个星期跳两次,是韩明儿无论如何都要坚持的。

  放学后,韩明儿赶到家里随便扒两口饭,就骑上自行车出发了。“去的时候,半闭着眼睛,打瞌睡;回来的时候,换了个人似的,精神抖擞。”

  用韩明儿的话说,跳舞前后最大的改变:能出汗,敢喝水了。“以前夏天,我要等到下午5时以后才敢出门。”韩明儿说,“那时候不敢流汗的,自从跳舞后,汗一波波地淌出来,一场国标舞下来,能喝掉两大瓶水,脖子上挂的毛巾都能拧出水来,感觉整个人新陈代谢的速度都加快了。”

  吃嘛嘛香,是跳舞后给韩明儿带来的另一个变化。韩明儿指着一张白衣飘飘的老照片,“呶,那是我40岁的时候,61公斤,瘦归瘦,但人没精神。现在跳完舞感到特别饿,吃什么都特别有味道,我1.62米,现在的体重基本维持在58公斤左右。”

  就这样,在旋转跳跃中,韩明儿不再晕了,还越舞越自信了。

  跳自己的舞

  韩明儿一直住在部队宿舍楼,在相对保守的上世纪,整天混迹舞场的韩明儿听到过不少风言风语,但她并不在意,“人啊,要活得自在一点,自己认准的事情就去做。”

  到了舞场上,韩明儿的风头震慑全场。别人都是男士邀请女士,韩明儿恰恰相反,“我坐在那里看,谁的步子特别好,和我气场合,我会主动去邀请。”如此“挑三拣四”,导致韩明儿有时候要么一路跳到底,要么一路坐到底。

  对舞伴有要求,对练舞韩明儿更有原则,“我跳舞是带着健身的心态来的,有些人觉得舞厅里灯光昏暗,专门来找刺激。但我觉得一定要互相尊重,对方如果有什么进一步动作,我会马上比停止的手势。”

  和韩明儿同一批练舞的人,能坚持下来的,只剩她一人。将近30年光景,对舞艺的精进,韩明儿从未松懈,光舞蹈老师已经换了4个。

  在韩明儿的带动下,她的老伴也开始学国标。不过“嫌弃”老伴跳得差,只有在雨天,两个人被困在家时,韩明儿才会勉强搭档老伴跳上一段。

  韩明儿说,她要继续这样快乐地舞下去。

  小贴士:

  在家也能练

  “摆舞架”,是韩明儿学的第一个舞蹈动作,也是基础,这个动作在家也能练习。具体如下:

  人靠墙站立,两脚并拢,膝盖相互紧碰,做到四个“后”靠:后脚跟、后臀、后背、后脑勺都要紧紧地贴在墙上。练熟练了之后,可以适当踮脚,一只手像抱大树一样收拢,另一只手向外舒展。


浙江老年报 乐活 b0001 跳自己的舞 让别人说去吧 2017-02-28 浙江老年报2017-02-2800016;浙江老年报2017-02-2800017;浙江老年报2017-02-2800018;浙江老年报2017-02-2800020;浙江老年报2017-02-2800021;浙江老年报2017-02-2800022;浙江老年报2017-02-2800023;浙江老年报2017-02-2800025;13019498;浙江老年报2017-02-2800024 2 2017年02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