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1版:常青头版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开馆
杭州北山路84号大院的故事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开馆

  杭州北山路84号大院的故事

  本报记者 罗瑞斌

  冬日的西湖,清冷静好,残荷伫立于岸边,鸳鸯畅游于湖面。西湖的美好中,带着一个辉煌的印记,因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就是1954年在临近西湖的北山路84号大院里起草的,史称“五四宪法(西湖稿)”。

  因为“五四宪法”,浙江杭州在中国宪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6年12月4日,第三个国家宪法日,在这84号大院内的30号楼,“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开馆,这是我国第一座以宪法为主题的陈列馆。

  历史资料达3000余件

  二层小楼,面积756平方米,主要由序厅、复原陈列和主题陈列三个部分组成。

  主题陈列分为6个单元,依次是制定“五四宪法”的历史背景、毛泽东主持“西湖稿”起草、全国人民参与大讨论、“人民的宪法”获全票通过、“五四宪法”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全面实施宪法,以时间为序,以宪法的制定与实施为脉络。据了解,目前共征集到实物、图片、文献等历史资料3000余件。

  在一楼一间标名为“办公室”的房间里,大家都静静凝视着靠窗户所摆放的一张办公桌,桌上放着白瓷茶杯、毛笔、台灯等物件。

  据陈列馆讲解员介绍,在“西湖稿”起草期间,这里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内部所摆放的办公桌、会议桌、方桌、书柜、陈列柜等都是当年使用过的原物。就是在这里,毛泽东广泛阅读和研究了世界各类宪法,“度过了77个不眠之夜”。

  毛泽东亲自选定杭州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二十次会议,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以朱德、宋庆龄、李济深、邓小平、李维汉等32人为委员的宪法起草委员会。此后,由中共中央指定了一个宪法起草小组,成员有陈伯达、李维汉、胡乔木和田家英等,由毛泽东主席亲自领导。

  为了集中精力起草宪法初稿,毛泽东考虑到京外去,决定到杭州。毛泽东说:“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1953年12月24日下午4时,毛泽东率宪法起草小组成员乘专列离开北京,12月28日凌晨到达杭州。在长达两个半月的起草期间,毛泽东住在刘庄,每天下午到84号大院办公。

  1954年1月7日,在84号大院内召开的宪法起草工作会上,毛泽东提出了起草的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我们社会主义的宪法,一要坚持人民民主的原则,二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在具体条文上又要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

  1月9日,宪法起草小组制定了工作计划,并于1月15日由毛泽东给在北京的刘少奇及中央各同志拍了一封电报,通报了起草宪法的一整套工作计划,并要求中央委员参阅各国宪法。

  京杭互动完成“西湖稿”

  随后,宪法起草小组就投入到紧张的起草工作之中,毛泽东更是夜以继日地工作,对起草宪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刘少奇和其他北京的中央领导人也在为宪法的诞生紧锣密鼓地工作着。往往是杭州起草一个稿子出来,就派交通员送到北京。北京方面立即安排讨论,把讨论后的修改意见反馈到杭州。杭州方面再根据北京来的意见加以修改,修改后的稿子再送往北京。京杭两地互动,共同完成了“西湖稿”。

  3月中旬,起草小组圆满完成宪法草案的起草任务,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在杭州初具雏形。

  6月14日,宪法草案正式公布后,又经过全国人民历时两个多月的讨论,全国各界共有1.5亿人参加,共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占全国人口四分之一的公民参与了宪法制定,这在世界制宪史上极为罕见。


浙江老年报 常青头版 a0001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开馆
杭州北山路84号大院的故事
2016-12-13 浙江老年报2016-12-1300018;浙江老年报2016-12-1300019;12995169 2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