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b0003版:乐智

买的到底是
什么“东西”

  买的到底是

  什么“东西”

  相传,明朝的崇祯皇帝曾让太监去问词臣,人们为何说买东西而不买说南北,词臣答不上来。对崇祯皇帝的这个提问,辅臣周延儒拿五行来回答说,南方属火,北方属水,水火是不能交易的东西,因而只说买东西,不说买南北。

  这个回答虽然排除了“南北”,但也解释不了“东西”如何被赋予物品之意。其实,通过查阅历史文献,“东西”一词除了表达方位的意思之外,还含有一些别的意思,经过演变,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说的“物品”之意。

  有离开之意

  “东西”最早确指方位,它被用作动词时,有任意走动之意。比如《唐会要》中有一句,“所在逃户见在桑田屋宇等,多是暂时东西,便被邻人与所由等计会”, 曾经有相关词典把这句中的“东西”解释为物品,但是“桑田屋宇”是固定资产,怎么会是“暂时东西”呢?

  之后有研究者发现,“东西”有离开、外出之意,这里解为逃户暂时流亡,方符合逻辑。但外出、漂离的“东西”,要变成表示物品的“东西”,还很难找到逻辑关系。

  表物品可能始于宋代

  关于表示方位的“东西”如何变成物品的通称,南开大学的杨琳从文献出发,提出一种解释:表物品的“东西”是泛指方位“东西”的另一路径演变。因为辨识方位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这种说法逐渐把“东西”和“简单事物”联系到一起,也就容易发展为泛指一切事物之意。敦煌文献中有“不许异语东西”、“不许道说东西”之类说法都是此意,到南宋、金代变得常见。

  根据语言学家郑张尚芳的考证,“东西”指什物,元代既已常用,其初步应用是在宋代。在宋代,有“东行买贱,西行买贵”说,有“东菜西水”说,因而与“东西”表物品之意在宋代开始应用的时间点也刚好契合。

  至于“南北”没有演变出物品之意,是因为语言变化需要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要有较高的使用频率,使用频率越高,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越大。“南北”泛指方位的几率远小于“东西”。

  本报综合


浙江老年报 乐智 b0003 买的到底是
什么“东西”
2016-11-15 浙江老年报2016-11-1500007;12978803 2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