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b0003版:乐事

棒棒糖:
在可爱与撩人间自由切换

  棒棒糖:

  在可爱与撩人间自由切换

  最近,有一组关于棒棒糖的广告照片在网上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图片中广告模特竭尽所能把一根小小的棒棒糖演绎得活色生香、性感火爆。

  印象中,棒棒糖似乎本应是可爱孩子的专属。棒棒糖,究竟是何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又是怎样传达出性暗示意味的呢?

  棒棒糖的由来

  关于棒棒糖的出现,历史上有很多种说法。从词源上来说,英文“lollipop”于1784年首次出现在《牛津英语词典》里。其中,“lolly”在英格兰北方方言中意为“舌头”,而“pop”则表示“击打”,所以一开始,lollipop大概只是人们对于普通糖果的简称。

  但这种带小棍的糖果实际上在这个词被收录到词典之前就已经出现了。17世纪,伦敦街头出现了一种软糖,买糖小贩把小棍放进融化的糖水,现场制成一根根廉价的“棒棒糖”贩卖,成为当时一度风靡的街头小吃。

  而真正把现代意义上的“棒棒糖”发扬光大的,是我们熟知的糖果公司“珍宝珠”。这家公司一开始售卖的糖果只是普通硬糖,在经过其所有者恩里克·博纳克的改造后,第一批珍宝珠棒棒糖在1958年被生产出来。

  代表的“波普艺术”

  波普最初于1956年被英国艺评家罗伦斯·艾伟提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慢慢复苏,消费主义也开始出现。50年代中后期,英国一群名为“独立团体”的艺术家出于发起了一场“波普艺术”运动。后来被称为“波普艺术之父”的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创作的《究竟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成为了波普艺术的代表作品。

  这幅作品中的每一个元素是被拼凑在一起的。作品里猛男手中握着的巨型棒棒糖,尤其是上面还用亮色写了一个单词:“POP”。无疑,棒棒糖作为一个常见的廉价消费品,已成为波普的重要符号。

  波普艺术的内核汉密尔顿给出了一个解答。波普为流行和廉价树碑立传,而这实际上是一种艺术上的自由,一种解构的自由。与自由相伴相生的,就是欲望的表达。在波普的世界中,情欲被释放,廉价短暂被颂扬。

  欲望的符号

  棒棒糖的两个特性使得它合理地成为了欲望流露的符号。首先就是棒棒糖炫目的外形。色彩绚丽、运用大量图案和色块是波普艺术的重要标志。就像《玛丽莲·梦露》中安迪·沃霍尔通过各种颜色渲染同一幅肖像一样,棒棒糖作为波普元素也具有用色大胆绚丽的特点,另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那种螺旋形的棒棒糖,一圈圈的彩色旋涡就好像可以把人卷入其中,散发着迷之诱惑。

  另一个特性就更好理解了。在舔食棒棒糖时堂而皇之地伸出舌头暗合波普所倡导的无拘无束流露欲望。伸出舌头这个动作后来也逐渐化为一个独立的符号,比如人们熟知的“滚石乐队”这个标志性图案,就象征着自由、诱惑与狂热。

  本报综合


浙江老年报 乐事 b0003 棒棒糖:
在可爱与撩人间自由切换
2016-10-11 浙江老年报2016-10-1100007;12930917 2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