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地产难
缘自不了解老年人心理
养老地产难
缘自不了解老年人心理
本报评论员 王卓琳
前阵子,2016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美、英、日、新加波等国家的近千名专家共同探讨中国的养老产业。论坛当天,绿城房地产集团有关养老项目规划设计的反思非常有意义,引起了同行们的关注。
考察当前中国养老地产行情,投资商普遍都说难,入住率不高成了一大困扰,这也是绿城一开始遇到的问题。很多地产商投入养老地产这一项目时,缺乏对老年人心理状态的了解。
中国的老年人,因为传统养儿防老等观念,绝大部分是不愿意入住服务性较强的设施,只有到了不得不去的情况下才会考虑。但我们的投资者没有事先做出精准的人群分析。
可以发现,一个养老地产项目,其实相当于一个独立的老年生态圈。老年人在这个生态圈,虽然能够享受到更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与设施,但同时,他们朝夕相处的多为老年人,而事实上他们更乐于见到一些活泼、富有朝气的面孔。
例如孩子和老人之间的联系。老年人非常乐于和孩子沟通、玩耍,养老社区加入幼儿园的设计,其实是可以与社区老年人互相联动的。之所以很少有规划者考虑到这一层面,其实归根结底依然回到了对老年群体心理不了解这一问题。
缺乏入住率,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与整合。在实际的运营中,问题才会逐步凸显,缺乏经验的中国养老地产业,确实很难事先预估到这些问题。
绿城乌镇雅园的这份报告,对于想要试水养老地产的开发者来说,是基于实践层面总结的一份经验,含金量非常高。很多时候,进入养老行业的企业或组织,都基于一种理想状态的规划,建设项目有时往往会背离实际的需求与情况。毕竟我国的老龄化,有着自身的国情与特点,很难说哪一国的模式可以直接套用。
我们的养老地产业,还在起步阶段,问题很多,经验也不足。养老模式都是基于本国国情国土,生长起来的本土化产物。在介入养老地产这一项目前,务必对本国的老年人,哪怕是周边老年群体的心理,有一个清晰的摸底,我们的养老地产也能走得更顺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