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2版:之江

养老生活 加点“文化”更有味

  养老生活 加点“文化”更有味

  本报记者 王卓琳

  通讯员 骆金木 蒋春华 顾淑娟 孙新虎 张先飞 马红飞 邓淑媛 张舒婷 王建平 徐燕

  时代已经赋予敬老和爱老新的内涵,老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变得尤为重要。退休后的生活,在物质生活的保障下,老同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终于有时间好好享受这欢愉的时光了,如何文化养老这也是一场修行。

  明星剧团成流动舞台

  临安的苕溪河畔,风一吹,还能闻到阵阵沁人心脾的花香。近日,让路人奔走相告的却不是这里的美景,是一场即将上演的戏曲盛宴。在临安,老年大学越剧团算是一支“明星”剧团,拥有不少粉丝。2007年,凭着对越剧的一腔热爱,65岁的孙有银发动老年大学的11位戏迷拉扯起了越剧团,她自任团长。

  “刚开始的时候剧团一穷二白。”孙有银说。团员们每人拿出1000元筹集资金,购买了音响设备。队伍建起来了,设备也有了,但没有演出服装成了大难题。咬咬牙,团员们又自掏腰包购买演出行头。如今剧团已有43位成员。每周五,团员们都会跑来老年大学排练,为的是能够在下乡时为村民好好演出。

  剧团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任务,每年送戏下乡50场以上,大家称之为“流动舞台”。有些地方路途遥远,条件艰苦,一去就要三五天,有时晚餐没有着落,团员们就自带干粮,匆匆扒拉几口便上台开演。

  “我们成立越剧团不光是自娱自乐,还想把欢乐带给更多的人。几年下来,剧团积累了不少戏迷,演出结束时戏迷们经常会问,你们什么时候能再来啊。”副团长汪春林说。别看团员们经常下乡能跑能演的,平均年龄都已有61岁,年纪最大的要属担任乐队指挥的韩耀祖和徐如财,都已经83岁了。

  苕溪河畔的广场上有一个露天平台,只要在上面立块喷绘展板,灯光一打,就是一个简易的舞台,这里成了越剧团新开辟的演出阵地。只要票友们想亮下嗓子、体验一把登台的感觉,只需在演出前向报幕员报送一个曲目即可登台。这一做法又为越剧团招来了不少戏迷。

  杨大姐是一位越剧戏迷,经常带着音响设备和行头自唱自乐,是苕溪边和廊桥上的常客。不过美中不足的是,由于设备简陋,她常常感觉不能尽兴。当得知有这一平台后,杨大姐仿佛找到了组织,“终于可以在台上开开心心地唱一把过足戏瘾了”。

  临安老年大学越剧团“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情怀,也给大家带来了更多的欢乐。

  进社区进敬老院

  养老有时候不光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精神上的富足。进入退休阶段,文化养老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日,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五老”文艺团到敬老院慰问演出。上午,文艺志愿者们早早起床化好妆,穿上演出服,准时来到敬老院。演出在一片乐曲声中开始,双人舞、印度舞、笛子独奏、越剧、革命歌曲表演唱等精彩节目,老人们开心地边看节目,边吃着志愿者们为他们包裹好的粽子,慰问演出在老人们欢快的掌声和笑声中结束,演出还吸引了敬老院附近的群众前来观看。

  送文化下乡,暖群众心田,有时候就是一支老年服务队的追求。近日,嘉善老年大学文艺志愿服务队走进当地城东社区。优美的歌舞吸引了数百名群众驻足观看。这是嘉善老年大学文艺志愿服务队走进城东社区,采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歌曲、舞蹈、乐器等形式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为社区村民送上了一台丰盛的文化大餐。

  市民们说,希望这些接地气、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活动能多举办几次。嘉善县委老干部局副局长、老年大学副校长王凤国表示,将进一步加大送文化下乡的工作力度,在满足广大群众的对文化的精神需求,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的同时,既能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在家门口欣赏到精彩的文艺演出,又能展示老年大学学员的教学成果及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精神风貌。

  送戏下乡惠及更广

  广袤的乡村,也有着众多的老同志们。他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更为迫切。送戏下乡,是城乡之间的最好交流。

  近日,天台县老年大学越剧志愿者服务队一行到天台县赤城街道田洋陈村送戏演出。在村文化礼堂内,志愿者服务队为村民们演唱了“金玉良缘”、“湖滨送别”、“十八相送”、“临行喝妈一碗酒”、“忠魂曲”等精彩的节目。演出历时两个半小时,直到演出结束,观众还舍不得离开,希望能经常看到这样精彩的节目。

  平湖市老年大学同样鼓励学员开展文化惠民服务活动。老年大学越剧之家来到平湖市新埭镇姚浜村文化礼堂,为村民们送上了一台丰富多彩的演出。整场演出先后表演了16个节目,为姚浜村居民送去了精神食粮,也进一步活跃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德清县,老年大学金秋艺术团专场演出分别走进雁塘村、兴山村、秋山村,给村民带去专场演出。由于文化礼堂小,艺术团在村里的中心地带支棚演出。在秋山村,村民们更是自行搬来椅凳早早等节目开演。

  建立三级教育网 文化养老接地气

  绍兴市柯桥区老年大学的大厅里,周玲芬抖开扇子挥起了木兰拳。周玲芬是老年大学木兰拳课程的老师,在她的传帮带下,她的学员在乡镇、社区当起了老师。

  柯桥区老年大学围绕“用文化养老,让老人幸福”的主题,开拓途径,把文化养老送进基层,让更多老人共沾雨露,养老生活更“文化”。

  柯桥区老年大学下移重心,利用镇街成教资源,与教育局共同设立分校。目前已经成立了7个镇街分校,其中有4个分校又下设了社区教学点,形成了老年教育三级管理网络。

  实现“成功的老龄化”,社区文化养老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柯桥区开办分校,更为文化养老推波助澜。方便老年人上课,分校派老师或优秀学员赴社区教学。每个社区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柯桥区老年大学不仅在形式上走进社区,更具有实质性的内容。同时,文化养老“四进”社区,志愿讲师团进社区,文化活动进社区,系列教材进社区,亲情服务进社区。周玲芬带着学员们,就经常参加社区的文艺演出等。

  学校还积极开展敬老爱老志愿服务活动,让有能力、有爱心的老年学员主动为社会上有需求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贫困老人、孤寡老人服务。

  文化养老也可以多样

  绍兴市柯桥成校“文化养老进社区”也在不断地推进。开展了一系列老年人喜欢的精神活动,让老年人融入社会大家庭。这一过程中,老年大学的骨干学生发挥了“种子”作用,让城区老年人精神生活更加充实。

  家住绍兴市柯桥街道大渡社区的书法班学员马柏龄、盛关岳等,平时经常去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练练笔,吸引了很多社区书法爱好者前来学习,形成了浓厚的书香氛围。

  “剪纸大王”陈长根曾是柯桥街道老年大学剪纸班班长,自从港越社区成立相伴夕阳老年协会以来,社区每个月开设两期剪纸班,一些老年朋友慕名而来学剪纸,在他的传帮带下,剪纸成了港越社区一道特色,社区里100多人都擅长剪纸。

  除了传授剪纸艺术外,陈长根还报名学习书法班、摄影班等,被柯桥区宣传部和教体局评为“学习之星”,而柯桥街道老年大学也授予他“印象老人”之荣誉称号。陈长根说,现在条件好了,老年生活也可以过得多姿多彩,大家都喜欢这样充实的生活。

  在这些渴求精神富足的老同志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文化养老”队伍中,使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文化养老”的成果。


浙江老年报 之江 a0002 养老生活 加点“文化”更有味 2016-06-21 浙江老年报2016-06-2100006;浙江老年报2016-06-2100007;浙江老年报2016-06-2100008;浙江老年报2016-06-2100014;12894296;浙江老年报2016-06-2100018;浙江老年报2016-06-2100022;浙江老年报2016-06-2100010;浙江老年报2016-06-2100011;浙江老年报2016-06-2100016;12898042;浙江老年报2016-06-2100020;浙江老年报2016-06-2100021 2 2016年06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