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胜红有两个工作室,一个是制作戏服的,也是他目前的主业,另一个是刚刚成立的,做的是高端定制。“很多传统技艺无法传承,是因为太过于固守老的那套规矩,有时候其实只要加一点点创意。”王胜红说。
5月2日至14日,2016伦敦工艺周上,王胜红创立的“南宫秀”品牌受邀参展。作为杭州优秀匠人的代表,“南宫秀”出品的一组改良汉服,将在工艺周上进行展出。近日,这组汉服已经坐上飞机,前往伦敦。
王胜红说自己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科班训练,全凭兴趣。
19岁刚出社会,王胜红就进了戏服制作这个“江湖”。师承戏服大师楼国荣。
“戏剧服装,图案是很有讲究的,不同的图案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含义各不相同。”王胜红的专长就在绘图上,比如婺剧,服装上的图案特别大,感觉乡土气息比较浓,同时视觉冲击也很大。
王胜红曾经做过一套婺剧中的大龙蟒,因为中间的团龙图案特别大,龙头还需要做得有些立体感,所以非常费时,从接单到完工,整整用了一年。“光是图案,一个绣娘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大约要绣六七个月才能完成。”
王胜红算了算,做这个行当21年,到目前为止已经为至少500部戏做了超过3万套戏服。其中不乏戏剧界大师,包括越剧的茅威涛、京剧的尚长荣、评剧的曾绍娟等等。
不过,因为耗时耗工,一套较为复杂的戏服,价格会达到四五万元。所以,王胜红说,也只有大的剧团才做得起。
王胜红说,发展到现在,其实国内做戏服的人已经很少了。以前有许多国营的戏剧服装厂,后来发展得都不是特别好。有些改成了股份制,但多半也经营不善。
“现代人审美跟过去不一样了,如果固守着老一套,跟不上时代,终归是会逐渐淡出舞台的。”王胜红说,过去许多戏服是通用的,这出戏用了,换一出也能继续用。但现在,不少剧团会专门为了一部戏制作一套戏服,量身打造,“戏剧界都在尝试着不断创新,让视觉呈现更美,戏服制作当然也不能落后。”
比如花旦的宫装,以前的款式是里外两层百褶裙,里面的长,外面的短。王胜红说,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个女孩要成为一个角,至少已经40岁了,身材肯定与年轻时有所区别。所以设计时,他把里面的百褶裙改成喇叭裙,外面的百褶裙变长,这样一来,就能够修饰身形。
因为做这行的人少了,所以坚守至今,并不断求新求变的王胜红,各路生意应接不暇。每个月,平均要制作200套戏服。
不仅是戏服制作求创新,王胜红还希望能在产业链上有新的变化和衍生。2014年,王胜红和杭绣传人赵亦军牵手,打造“南宫秀”,希望能做出传统文化适应现代审美的新中装。
比如此次伦敦工艺周上将展出的这套《东方汉尚》,就是对传统的汉服进行了改良。女款以中国传统汉代漆器红为主色调,用通透的真丝绡及大量大红色彩的重叠,强化女性的线条感;男款则是用了传统汉服典型的交领加上层叠的工艺,主色为黑色,配上中国宫廷刺绣的纹样,大气又时髦。
这个高端定制工作室,生意也很不错。杭州2022申亚代表团中英语陈述人陈永馨的旗袍、“钢琴教父”乔瓦尼中国巡演的5套中式礼服都出自“南宫秀”。还有不少婚庆公司,也会到这里定制礼服。采访时,就有婚庆公司正为一位要在美国办婚礼的华侨寻找合适的中式礼服。“相比国内,国外反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感兴趣。”
话题一转,又回到了传承。创新不是为了摒弃传统,恰恰相反,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这几天,“南宫秀”将搬到新的办公地点。在这里,王胜红准备打造一个“活态馆”。
“沿着中间的走廊,两边是戏服制作的各道工序,再往里,是10个剧种的各种传统戏服展示,包括京剧、昆剧、黄梅戏、粤剧、豫剧等。”王胜红说,他接触全国那么多剧团,都有一些已经破旧无法登台的老戏服,他希望能收集起来,做一个戏服博物馆,“单个剧种是有的,但综合性的没有,我正好有这个资源,所以想把他做起来。”
王胜红还打算,有可能的话,把这里变成“第二课堂”的其中一个基地,让更多的人来参观,了解这门传统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