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b0008版:乐智

我们用什么丈量世界

  我们用什么丈量世界

  电视剧《芈月传》的热播,使大家对中国古代秦国的历史风情颇感兴趣。有读者来信询问,我国的“尺与寸”同欧洲国家使用的“foot(英尺)”这种单位,有何区别。

  在中国,“尺”是拇指、食指伸开的长度,寸是腕口下一指的位置。区别是西方人用脚,东方人用手。但都以自己的身体丈量世界的深远与宽广。

  这还需要从我国早期的先秦社会说起。

  单位的长度

  在先秦社会,大家用双手的长短来充当度量工具,古籍中有所谓“布手知尺”、“布指知寸”的记载。当时的一尺可能只有现在的一拃长(约16厘米),一寸只有人一根手指的宽度(约1.5厘米)。

  西方人在用脚丈量世界的同时,也没有完全把自己的双手晾在一边。早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就用“肘尺”(又译作“腕尺”)作为长度单位,大约是伸开前臂从肘关节到中指尖的长度。

  在中国,容积单位的开端就是以手捧米。先秦时代,一手的容量为“溢”,双手的容量为“掬”,一掬就是一升。

  同时,直到秦国实现统一前,东亚地区都缺乏统一的中央集权,诸侯国各自为政,各地度量衡的差异也因而非常突出。秦国以“升”常用的度量单位,齐国用的则是“豆”、“区”、“釜”、“钟”。各诸侯国之间的度量衡换算麻烦,货物难以沟通。

  而现代人要是想依靠古籍还原先秦时代复杂的度量衡体系,就会遇到更加难以应付的麻烦。

  模糊的统一

  与中世纪欧洲近似的是,东亚各地在春秋以前都是小国寡民,度量衡主要是当地交易时使用,标准不统一尚无大碍。但随着长期战争的到来,中国的传统封建体制很快瓦解,集权化的风潮席卷各国,其中,改革最有效、影响最深远的国家就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秦国。

  秦国度量衡改革的领导者,就是以“废井田开阡陌”成就东亚历史剧变的商鞅。

  商鞅真正的突破是,明确规定一升的容量为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从而将互不相干的长度与容积单位统一起来。此外,与追求自然、简便的原始度量不同,商鞅的度量衡制度是法家思想的充分反映,力求在相当原始的技术、生产水平下,大幅提升国家行政的精准与效率。

  在任“大良造”时,商鞅亲自督造一批制作精良的铜方升颁行全国,用以测量缴税的粮食。手捧的空间与手指的宽度第一次在铜方升中相遇结合。百年后,秦始皇将商鞅规定的度量衡推广到已经统一起来的整个秦帝国,就连标准的量器都没有改变。在集权的威力下,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得以推广到全国。

  黍米治国

  情况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改变。在新的度量衡体系中,儒生用黍米与音律相互校正的办法,以确定音高的律管和黍米为中介,同时确定了长度、容积和重量三个方面的度量单位。在技术水平较低的前现代时期,这种做法相当超前。作为王莽新政的一部分,这套体系竟通行下来,奠定了此后两千年的度量衡体系。

  在具体操作中,“律管”是用以校订乐器声音高低的双开口管子,它的物理学特性是:管径不变,则发音频率与管长的四倍成反比。那么用一只管径确定的律管吹出黄钟宫音,则管子的长度就是确定的,故而黄钟宫律管理想型应是一个长度、口径固定的管子。

  在此基础上,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刘歆确立了度量衡的单位及数值关系。

  人们只要按照“以黍累尺,以尺定律,以律度容,以容立重”四个步骤,就能复制出整套度量衡体系。在此基础上,人们以长度测量天文、地亩、律管,定四时历法、土地分配、国乐;以容积收取实物赋税,定百官俸禄、朝廷度支;以重量铸造货币,定货物流转、钱币汇通。

  可以说,整个国家的重要制度,都承担在一粒小小的黍米之上。

  (本报综合)


浙江老年报 乐智 b0008 我们用什么丈量世界 2016-01-06 浙江老年报2016-01-0600007;浙江老年报2016-01-0600010;浙江老年报2016-01-0600012 2 2016年01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