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画笔记录满满一册“老九堡”
用画笔记录满满一册“老九堡”
本报记者 苗露
“这些东西小一辈都不认识了,老人又不能从脑子里‘拿’出来给孩子们看,但是我能啊。”戚宝华如此说着,又翻阅起自己的手绘本来。
厚厚的白色封面,工整的《九堡周围建国后部分资料想象画册》标题,极其负责的“只能供参考之用”提示……这位杭州江干九堡供销社的70岁退休职工用画笔勾勒出了那些让老杭州们颇为怀念的老物件。
画的都是自己的身边事
翻开画册,一页页都是满满的怀旧气息。尽管只是简单的水笔墨线,但戚宝华笔下的物件们总显得很鲜活。
上世纪50年代,九堡这边多茅草房,但样式各不相同:火筒舍、直头舍、大横舍……戚宝华把每种类型的茅草房都画了个遍,简直是一本《茅草房大全》。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便出现了有混凝土屋顶的瓦房。戚宝华还特意画了房子的内部透视图,颇有专业派头。
接着,时间到了上世纪90年代,大伙儿都住上了琉璃瓦的大房,画面更加精致了。再翻几页,我们能看到2002年的时候,戚宝华把自家的房子给画下来了。
“除了地基之外,都是自己造的,造了一年呢。”戚宝华说,这个4层的小洋楼几乎都是他一手打造的,水泥、木工、水电都被他包揽。为了画好自己的家,他还特地跑到隔壁邻居家给自家小楼拍了照片,再对着照片细细勾画。
“我画的都是自己身边的东西,看到了就画下来。”戚宝华说,除了这些建筑外,从前大家常用的家具、日常小物件也是他记录的对象。大到老底子农家灶台、雕刻着木纹的碗橱壁柜,小到锅碗瓢盆,只要是看到过的,他都会画下来。
特别是现在已经不怎么能看到的器具,更具记录的意义。“以前那些挑着担子在村里吆喝着干修补活儿的行当,现在也见不到了,我就凭记忆画出来。”就这样,戚宝华的画册上又多了箍木桶的打箍担,补碗的补碗担,磨剪刀担,爆米花担……
光画还不够 他又做了模型
自从有了这本画册,戚宝华的家里热闹了几分。
“之前有人问我能不能把画册借给他,我看人家喜欢,就自己去复印了一些送给大家。”戚宝华说,后来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又不能每个人都送复印件,这可怎么办才好?
有一次,美院的一位老教授来到戚宝华家中,对他的画赞许不已,并建议他把图片里的老物件按1:1的比例做成模型。做成模型之后,不是大家都能看到了吗?如此想着,戚宝华便采纳了建议。
就这样,那些让人颇为怀念的老物件又成了一个个“迷你”的小模型:八仙桌、长条凳、独轮车、纺麻机……以前方便大家生活的工具们,现在都变得小巧可爱。更让人称奇的是,这些迷你小工具不光看起来专业,其中不少都可以真正使用。
“这册子我画了两年,也就是想做个纪念,以后给后辈们看看。”戚宝华说,自己还会继续画,并尽力制作模型方便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