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6版:文摘

中国人最缺的十样东西
缺乏感恩位列第一

  现代人不懂感恩

  其实,中国古典文化对于感恩之情的歌颂与佳话早已有之:“寸草春晖”吐露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无限感念,“伯牙断琴”为报知音难觅的朋友之义,“一饭千金”中韩信赠千金报答老妇人当年的一饭之恩等,感恩精神深植于国人的文化基因中,可何以现代人如此避而不谈呢?

  现在精英文化和个人奋斗被提升到无与伦比的高度,造成了很多人认为“我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优秀能干,没什么人可谢的。”这一点,在独生子女一代身上表现更为明显。

  汪冰指出,一些子女不懂感恩,实质上是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培养他们感恩的习惯。当一个孩子从小就知道别人的爱和帮助是不需要任何回馈就能得到的时候,“不知感恩”也就变得理所当然。

  强调回报就变味

  近年来,“感恩”一再被提起,表现最多的是给父母洗脚,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感恩父母似乎就只能“洗脚”,变成了一种道德作秀。汪冰说,这种流于形式的感恩和过于说教式的作秀充满着教化意味,这让感恩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强迫。

  实质上,感恩是一种发自内心、自然流淌的情感。汪冰认为,如果施恩者一味强调对方报恩的话,就是一种交易和控制,让受恩者的尊严蒙羞,甚至让受恩者“报恩”压力过大而干脆逃避。因此,施恩者在帮助他人的时候,要把“助人”本身当作最好的回报。对于受恩者而言,感恩有两个标准:第一,你能给什么?第二,施恩者看重的是什么?不要一味地要求回报,这会让“感恩”变得太过于局限。

  这样感恩更温暖

  写感恩日记:积极心理学研究证明,写感恩日记能改善人的心态。坚持每天写3件值得感恩的事情,一边写一边想细节。坚持6个月,孤独和抑郁会减少。

  表达你的感恩:感恩不一定要用语言,但一定要让对方知道你对他的感谢。在对方遇到困难时,施以援手;在对方生日时,送一个小礼物;说一句赞美的话等,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需要你按需分配,在不同人的情感银行储蓄。

  感恩“小确幸”:很多时候,感恩是对生活中一些确定的、微小事情的感谢,年轻人称之为“小确幸”。比如,感恩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午后小憩,感恩外出路上陌生人的指路等。

  感恩自己:感恩自己,同样可以提升自信和自我满足感。问问自己:我今天帮助了谁?我做的哪些事情减轻了别人的痛苦?在感恩中,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由此连接起整个世界。

  据《生命时报》


浙江老年报 文摘 a0006 中国人最缺的十样东西
缺乏感恩位列第一
2015-11-27 4083712 2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