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手少动嘴
“老祖宗”邵阿彩活出百分百
多动手少动嘴
“老祖宗”邵阿彩活出百分百
邵阿彩,一位鹤发童颜的小脚老太,生于1915年11月2日,是杭州大浒路社区里唯一的一位百岁老人。
见到邵老太时,她正在做一套自创的运动健身操,低着头,表情认真。
健身操一共四个步骤:双脚与肩并齐,膝盖略屈,双手自然下垂,互相击掌200下;双手同方向甩动,一只手往身后甩,另一只手往前甩,共100下;下蹲、起立100下;梳头100下。由于邵老太的右手臂有残疾,所以运动的幅度都不是很大,但每天早上运动半个小时,足以活络筋骨。就像她的年龄,什么都是“100”。
本报记者 王杭晨
多动手少动嘴
邵老太祖籍绍兴,父亲是撑船的,日本侵华期间被日本人迫害致死。年幼丧父的她,13岁就到上海做纺织女工,之后返回杭州结婚定居,开始一边带孩子、一边做纺织。
等孩子稍微大一些,她便到街道运输队里做起了货物搬运工作。任劳任怨的她很快就成为了运输队的班长。这是一项极具危险性的体力劳动,身材娇小的她仍以身作则,什么事都带头做。
50岁时,由于工作时的意外事故,她的右手臂受了伤,导致肢体残疾。现在的右手臂仅靠一张皮撑住,而里面的骨头是断裂的。
尽管这样,她还是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凡事喜欢亲历亲为。邵老太的房间干净整洁,床上的被子叠得像豆腐块一样,看上去井井有条,没有一丝杂乱的地方。
“她早上起来都是自己穿衣服、叠被子,有旧衣服破了就拿来补一补。针线活做得毛厉害,穿针眼不用戴眼镜,比我们还快。你给她帮忙,她还要不高兴嘞。”媳妇韩女士说。
采访之中,邵老太少言寡语,却喜欢顺手拿起桌上的废纸,埋头动起手来。
没一会儿,老人手上的废纸就变成了一个个精致的纸盒。而这样的纸盒,在桌子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的有近百个,都出自邵老太之手。
“折纸是她的一项爱好。”女儿屠女士说,母亲是个非常独立的人。早期生活的困苦造就了她温和、不与人斤斤计较的性格,很舒坦、很知足。
现在,老太太的日子过得蛮简单:每天4时起床,6时吃早餐。双手互拍,蹲下站起,甩手舞动,这是“早课时间”;穿针引线,缝缝补补,这是“工作时间”;打开电视看越剧,这是“休闲时间”。
92岁之前,邵老太还常和老姐妹们出门旅游,省内的普陀山、新昌大佛寺、余杭径山寺等佛教景点都走过一遍。因为年纪最大,同行的伙伴都唤她“老祖宗”。
作为年纪最大的“老祖宗”,同行的老姐妹们自然会照顾着点。但是身体硬朗的她却觉得自己不需要麻烦别人,反过来,她还要照顾比她年纪小的。上山下山,邵老太都会帮腿脚不行的姐妹拿包裹;天气冷了,她帮每个人翻棉袄;姐妹们闹矛盾了,她从旁调解。
现在,即便在家赋闲,也时常会有访客,她们都记着“老祖宗”的一份情。
70岁时,邵老太开始学识字。她自己买来录音机、磁带,一边听,一边根据书上的字一个个认。老人的记忆力很好,如今,识的字越来越多。
“虽然她都是靠死记硬背,但是非常用功,反过来还要教别人呢。”屠女士说。
年纪最大还爱照顾别人
上慈下孝 邻里和睦
邵老太有8个子女,两男六女,除了大儿子去世得早没结婚外,另外7个子女有6个已经当上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最小的女儿也有49岁了。大大小小算起来,家里共有48个成员。除了四女儿一家住在义乌,其他6个子女全部住在杭州。
虽然邵老太和小儿子住在一起,并不缺人照顾,但在杭州的五个女儿依然每天轮流上门探望,给她洗头洗澡,陪她聊天。到了周末,重孙、重孙女也会跟着来“闹腾”一下。
去年百岁寿辰,邵老太觉得凡事应从简,拍张照片留念,就算生日礼物了。但几个子女都觉得应该隆重一些。
大家商定安排,开始分头行动:二哥负责联络亲友,四妹负责置办寿礼,小妹负责安排酒宴……子女们的想法很一致:老太太一生为家庭忙碌奔波,干着男人的活,拉扯8个儿女长大,晚年定要让她享享福。
50岁时,因手臂残疾而退休的她,其实也没闲着。除了帮助自己的子女带小孩,连附近几个邻居家的孩子,也基本都是她带的,并且从不拿报酬。
“她自己带过8个小孩,经验很足。人家都说,你妈妈带小孩有手法。自己小孩带得好,所以别人的小孩也带得好。以前邻居媳妇生产大出血,她还帮着去照顾了好长时间。”屠女士说,只要邻居有事,母亲都会帮忙,邻里之间犹如亲人一般。
邵老太过百岁生日时,还给他们分了寿桃、寿面。邻居张大姐反复念叨:“邵老太太人好福气好,我们也跟在后面沾喜气。”
“我的生日愿望,就是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生活越来越好,他们开心,我也开心。”邵老太说,儿孙都孝顺,自己已经很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