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党”的修炼
“标题党”的修炼
本报记者 俞琪
每周三的选题会,除了报选题,其实还有一个前置环节,就是评一评当天的报纸。
这次评报,大家的焦点在标题。
一上来,编辑们就被吐槽:“你们年纪轻轻,平时都是很有趣的人,怎么取起标题来这么沉重。”
比如亲情版的头条:忘戴红领巾之后。原来的标题是“由红领巾引发的思考”。
对比之下,现在的标题虽然也不怎么样,但比原题稍有延展性,更能引人阅读。而原来的标题,过于平铺直叙,而且文章最关键的内容“忘戴”,没有体现出来。
还有头版头条的“2016 G20杭州约起”,如果是“2016 G20将在杭州举行”,是不是就少了一点味道。同理还有时事版的“泪巴黎”,原来的标题是“天佑巴黎”。
逐字逐句,推敲之间,效果还是不满意,这可怎么办?还是推敲不够!
更大的遗憾是,乐寿版上“蒋香云的世纪守候”,大家讨论之后,觉得见报的这个标题还不够好,不足以体现稿件完整的意思。如果能加个语言平实直白的引题,会更有人情味些。
“标题党”这个词虽然带有贬义,现在也多用于指代歪曲事实以吸引眼球的恶性行为,但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也代表了一种极致,让文章更具吸引力的极致。所以,在符合新闻事实的前提下,我们还要好好修炼,做一个良性“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