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历史的国家名片
从1948年第一套人民币发行至今,其发展历程走过了67个年头,共发行5套,钱币面值最高的达5万元,最低则只有1分。作为中国的“国家名片”,人民币在设计发行过程中,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第一套人民币受条件所限,面额大(最高面额50000元)、纸质差、券别种类繁多(12个面额62种),不利于流通和防伪。在基本实现金融稳定后,新中国开始筹划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因当时制造业基础薄弱,这一“高技术含量”的重任就交给了苏联。
据档案记载,1953年2月,中苏签订合同,出于保密,以全苏木材出口公司与中国化工杂品进口公司的名义签订,没有出现任何代印人民币的字眼。
当年9月,一列火车载着成箱的3元券人民币从莫斯科运到满洲里,货物标称“技术装备”。为保证安全,苏方对车辆严加警备,并提醒中方多准备诚实可靠的接收人员、警卫和搬运工。
1955年3月,苏联印制的人民币3元、5元、10元券和国内印制的2元、1元及角、分币开始发行流通。
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人民币的发行也受到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964年4月15日开始,限期收回苏联印制的纸币并退出流通。
第三套人民币诞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困难时期。
在技术人员的努力下,人民币跻身于当时国际一流水平,结束了依靠外国人印钞票的时代。
如今,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人民币在技术革新升级的同时也见证着中国社会的变迁。今天,最新版的人民币百元钞增加了光彩光变数字和光变安全线,使其能随角度的不同在金色、品红色与绿色间转换,便于迅速辨别真伪。这也是国际钞票防伪领域公认的前沿公众防伪技术之一。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