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b0003版:乐享

当临终关怀遇上“邻避”

  当临终关怀遇上“邻避”

  本报记者 楼嘉卉 王杭晨

  近日,《经济学人》杂志发布了最新的全球“死亡质量指数”。英国以其完善的政策,将旨在缓解病人痛楚的舒缓治疗全面融入到国民健康服务体系中,以及积极的社区参与,再次夺得全球“善终榜”榜首。在80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大陆排在第71位,排在第70位的是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

  随着老龄化加速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去年,杭州某小区内决定筹建一个老年护理中心,内设“临终关怀”科,然而这事却在小区内引起轩然大波,200多户居民签署了一份“抗议书”,项目也被迫临时取消。

  不要建在我家小区里

  上述小区建于1980年代,是个老小区,人口密度高,楼间距狭小,其中最近的居民楼和护理中心距离只有两三米。所以,居民抗议的不是“临终关怀”,而是它的选址,居民都觉得“晦气”。

  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停工一年多后,从今年5月份开始,老年护理中心又开始施工,因部分居民反对,街道不得不动员附近的社工前去帮忙维持秩序。

  “街道联合派出所、城管进行了保护性施工。”他说。

  目前,老年护理中心正在装修,还没有开始营业。

  “我们在维护秩序的时候,居民也责问我们,希望我们能换位思考。确实,如果你从窗子里望出去,看见的全是病恹恹的老人,殡仪馆的车进进出出,心情会很压抑。”他说。

  作为社工,他认为,本区的老人护理中心比较少,如果家门口能有一个这样的护理中心,子女看望也方便,应该支持。“但我个人建议,黄金地段可以安置一些健康老人,临终关怀这块可以放远一些。”

  郊区内的舒缓疗护病区

  杭州绿康老年康复医院位于丁桥,设有杭城为数不多的一个临终关怀病区。在这里,它有着一个更显人情味的名字——舒缓疗护。

  舒缓疗护病区跟其他的康复病区完全独立开来。负责的护士长说,这里本就是重症病区,住的基本都是卧床老人,没有人介意,也就少了很多纷争。

  整个病区的色调很温馨,患者不用穿病号服,病房里还专门设立了一个许愿墙,家属可以在这里留下对老人的祝福。除了基本的治疗和生命支持,插管、呼吸机等创伤性治疗在这里不被允许。

  从今年7月试点到现在,舒缓疗护病区的病床还没有空过。

  记者采访那天,正巧遇到一位张女士,她83岁的老母亲就住在这里。

  “虽然每次来都要花两个小时,但是这里的环境好又人性化,做子女的也放心。我们三姐弟都希望母亲最后不再受苦。”张女士说。

  刚入院时,老人的病情很不稳定。所幸在医院和家人的努力下,老人已有了好转的迹象,再过段时间,就能转回普通病房了。

  海外如何走出“邻避困境”

  2011年1月,加拿大卑诗省UBC大学灰角校区附近一幢高层公寓内,计划兴建一座“临终关怀医院”,结果遭约60家华裔住户的集体请愿反对,理由是“不吉利”。最终请愿被驳回,“临终关怀医院”照计划开工兴建。

  在亚洲,邻避运动最早出现在日本。随后台湾、香港等地区也迎来了这一浪潮。台湾的垃圾焚化厂在早年兴建时,也遭到周边居民反对。为了得到理解和支持,当局推出了“敦亲睦邻”政策。现在人们已经不像以往那样抗拒。一些垃圾焚化厂在周边建有网球场、温水游泳池、健身房等设施,供周边居民免费使用。


浙江老年报 乐享 b0003 当临终关怀遇上“邻避” 2015-11-11 浙江老年报2015-11-1100006;浙江老年报2015-11-1100009;4049684;浙江老年报2015-11-1100011 2 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