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1版:头版话题

机构从“支撑”到“补充”
一词之变折射我国养老政策新思路

  机构从“支撑”到“补充”

  一词之变折射我国养老政策新思路

  本报记者 周德双

  “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我国养老政策方向这样定位。

  再看“十二五”规划纲要,当中指出,“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从“机构为支撑”到“机构为补充”,一词之变折射出“十三五”乃至更长的未来时期,我国养老政策的新思路。

  而这一变化,将对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会产生什么影响,未来养老模式会发生怎样的转变?本报邀请相关学者及业内人士,多视角对此进行分析解读。

  中国难题需中国式解决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表示,这一调整适合国情,符合中国人居家养老的文化传统,适应了中国未来养老的新方向。同时,从国家对养老服务财政投入、资源利用的角度来说也是最优选择。

  “养老机构应该是老年人的最后一道选择。”吴玉韶说,在养老服务体系中,机构养老只能作为一种补充,特别是对于高龄、失能、“三无”等特殊老人群体起到托底作用。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特别强,这样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决定了,愿意在机构养老的还是少数,绝大多数要靠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李江认为,解决“中国式养老”难题,必须有中国式解决方案。

  老年产业风险机遇并存

  “在我国,90%的人选择居家养老方式。”浙江养安享养老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启清说,浙江养安享从去年10月正式进驻社区为老服务圈,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希望居家养老的这部分人。

  “他们的需求非常宽泛,这也意味着有大量的待开发市场。”任启清说,但同时,养老产业有别于其他产业,可谓风险与机遇共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投资周期长,回报慢。老年消费市场大部份是引导市场,需长期引导成本的投入。其次是服务人群的特殊性,决定服务的针对性要强,对服务内容的开发要求较高。”

  浙江老龄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葛辉说:“发展老年服务业亟待政策创新。”

  葛辉认为,虽然此前国家已提出“9064”养老模式,但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许多地方政府仍是倾向于新建养老机构,“‘十三五’提出以‘机构为补充’,实际是正本清源。”

  有了森林才有生态圈

  “十三五”期间,养老服务市场的系列创新之举中还包含:“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

  “养老服务机构难以享受到包括用地、税收方面的优惠,政府购买服务也只限于‘民非’组织,而民非是不允许盈利的,这导致很多企业既不愿意投资民非,也不愿意投资养老服务业。”葛辉表示,要缓解这个尴尬的局面,要在民非与养老服务业之间创造新的模式,“同时兼具‘事业’和‘企业’双重特点的社会企业,既有赢利,又具公益性,这种模式能否运用到养老产业中来。”

  独木难成林,让更多的社会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事业,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激活市场机制。有了养老事业的森林,才能有养老事业的生态圈,才能支撑起未来20年内满足4亿老年人口需求的养老服务体系。

  “我们坚信,从社会机构参与养老市场,到以社会机构为养老服务主体的养老产业,是未来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任启清说。


浙江老年报 头版话题 a0001 机构从“支撑”到“补充”
一词之变折射我国养老政策新思路
2015-11-11 浙江老年报2015-11-1100020;4065745 2 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