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同学再聚
感情胜亲人 青春情不逝
本报讯(记者 曹漫)“每次聚会都很开心,希望明年还能再聚一次。”最近,家住嘉兴市南湖区东栅街道云阳社区的胡舜伟一空下来就给老同学打电话,问问他们的近况,转告生病同学的恢复情况,虽然1个月前刚聚过,但大家已经开始商量下一次相聚的时间。
今年十一期间,81岁的胡舜伟一位中专同学来嘉兴玩,她立刻叫了几个在嘉兴的同学小聚,大伙以她家为“大本营”,吃饭喝茶聊天,还一起去看患了阿兹海默综合症的同学。虽然为这个聚会,胡舜伟准备食材、联系同学,忙活了好几天,但大家非常开心,分开的时候也恋恋不舍,“聚一次少一次,大家都很珍惜。”
去年,胡舜伟和毕业于嘉兴初级师范学校的同学们一起举行了 60周年同学会,这也是他们最后一次大型聚会。“因为大家年纪大了,又分布在全国各地,再聚恐怕很难。”说起同学情,胡舜伟有说不完的话。“同学们的感情好得像亲人,经常彼此帮助。”胡舜伟说,为了相聚,大伙会集资路费,资助路远、条件差的同学来参加聚会。碰到广州的同学病重,嘉兴的同学还会派代表坐飞机去探望。
对于同学会,家住杭州朝晖五区的张清菊也有同感,退休已两年的她,参加同学聚会成了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采访当天,她告诉记者第二天下午又有同学聚会。“一年大聚四五次,小聚更多。大多数人的日子过得差不多,还是蛮有共同话题的。”张清菊说,她有时要出远门就把家里的钥匙交给同学,女儿也让同学帮忙照顾。
年纪越大越倚重同学情,而年纪轻的人,对同学会却有不同看法。29岁的杨雪燕,毕业6年,最近也有不少同学会,她去了一场却再也不想去了,“女同学晒娃、晒老公,男同学夸夸其谈,吹牛喝酒。”还没结婚的她坦言,感觉好多同学变得实际、俗气,话不投机了。
“老人和老同学聚会更多的是注重纯粹的友情,他们已经退出生产领域,名利成过眼烟云。”杭州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张旭升认为,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越激烈,人们对情感的需求会越强;另一方面,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人与人的联系也变得容易。这些原因,都导致同学会变多了。“不过在聚会时,同学之间还是少一些攀比,把朋友比下去了,这段友谊也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