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抗战也有文艺气息
黑白文艺社,是浙江大学“一二九”运动高潮后深入宣传抗战工作时的产物,在不少学生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浙江大学40届外文学院学生周微林回忆,1936年10月,浙大学子举办鲁迅追悼会,当时一名高年级同学陈怀白写了一副黑底白字的大挽联:“先生不能死了拉倒,我们还要继续战斗”。
这副挽联给周微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陈怀白介绍她去参加一个文艺团体的成立大会。周微林来到会场一看,发现有三四十人在,正是在这个会上,团体决定社名为“黑白”,并推选张启权为社长。这便是黑白文艺社最初的雏形。
关于这一点,第一任社长张启权有一套自己的理解:当时国内政治分野以“红白”二字指代共产党和国民党,但文学社没有用“红白”,反而袭用了古代诗文中的“黑白”一词。当“黑”和“白”组成词组时,往往具有“清浊”“正邪”等意思。“选用这个比较古老的词汇,也是便于团结更多的人。”
黑白文艺社成立之后,成员便开始研究如何用文艺作品宣传抗战精神。考虑到老百姓的接受程度,大家决定以通俗的形式展现内容。他们编写诗歌,油印散发,还到杭州街头去朗诵。
抗战爆发后,社员们更是三五成群地组成小队,去街头宣传。黑白文艺社曾一度被反动派“盯上”,并将活跃成员都列入了黑名单。此后,黑白社还被勒令停止活动,不过社员们并没有因此停下救国的脚步。“
本报记者 苗露 整理
宣传抗战也有文艺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