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不在“高” 应应景就好
登高不在“高” 应应景就好
本报记者 楼嘉卉 通讯员 滕琳 王婷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说起跟重阳节有关的古诗词,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谓最为人所熟知。而这首诗,正道出了重阳节最传统的一项活动——登高。
不得不说,跟其他季节相比,在重阳这个时节登高,还真的还挺不错。秋风习习,气候适宜,拾级而上,除了满目苍翠,还有五彩缤纷。
记者在周边打听了一圈,除了社区组织,不少老年人都有在重阳前后举家出游、登高远眺的打算。
重阳节的重头戏
吕剑花今年53岁,家住杭州上塘街道绍兴路社区。甫一退休,吕剑花便迷上了运动,而她最中意的运动方式,便是走路和爬山。
每天凌晨,吕剑花就出发去西湖边了,玉皇山、保俶山、城隍山,都是她的常用目的地。“爬山多好啊。”吕剑花说,一步一步往高处走,能明显地感到肺活量增加,血液循环增强。而且,山林周边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特别是到达山顶之后,视野骤然开朗,一览众山小,感觉整个人的心境都跟着开阔、愉悦了起来。”
每到这时,吕剑花总会习惯性地掏出手机,定格下这一瞬间,配上一段文字往朋友圈里一发,引来点赞无数。
不过,吕剑花坦言,她现在已经开始减少爬山的频率,怕爬得太频繁对膝盖损伤太大。重阳节这天的安排,她也想好了,找几个小姐妹一起去西湖边逛一圈,顺道去黄龙洞登登高。“登高不一定就非得爬山嘛,意思到了就行。”她最看中的,还是家人、朋友聚一聚的这种乐趣。
65岁的李鑫泉,是杭州市登山运动协会的会长。重阳登高,是协会每年的重头戏,有1000多人参与。考虑到老年人的安全和身体状况,今年的登高活动,放在钱塘江边的头龙头山。“那边海拨比较低,只有200多米。身体好的人可以继续往虎跑方向登,如果吃不消,直接从六和塔下去就行了。”李鑫泉建议,老年人登山最好挑选地势较为平缓的地方,比如说杭州的北高峰、南高峰、五云山,都是不错的选择。
享受过程的美好
作为骨科方面的专家,浙江医院骨二科主任赵正旭说,原则上,他并不推荐老年人选择爬山当运动,因为反复、长期的登山运动,会使关节的磨损进一步加重。“不过,作为重阳节的传统活动,老年人登登高、应应景也未尝不可,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乐趣。”但是,有高血压、冠心病、关节疾病和关节疼痛的老年人还是不要尝试为好。
赵正旭提醒,年纪一旦爬上50岁,对关节有损害的运动便应该尽量减少。特别是跟男性相比,中老年女性在50岁至60岁的骨量丢失要更快,到了70岁,两者的骨量丢失趋于接近,所以,中老年女性往往更容易患骨质疏松,所以,更应该防患于未然。
除此之外,登高过程中还要防止跌倒、防止外伤。赵正旭说,总而言之就是四个字:量力而行。只要享受到了过程中的乐趣和美好,就够啦。
重阳节为啥要搞这些活动
其实,除了登高,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等活动。那么,这些历史悠久的活动都是怎么来的呢?
登高由来有三
一说登高避灾。这种说法源于汉代,流传最广的故事,跟一个叫桓景的人有关(详见本报第6版)。当然,有人认为这个故事“纯属虚构”,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登高其实是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流行开来。
插茱萸为驱虫
重阳茱萸其实和端午节的雄黄、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
茱萸有浓烈的香味,它具有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等功能,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大有益处。茱萸可以佩戴在手臂上,也可以做进香袋,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赏菊正当时
重阳赏菊的由来,再简单不过了。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重阳节正属于一年的金秋时节,这个季节,菊花开得正盛,赏菊也就成了重阳活动的组成部分。所以,菊花又被称为九花。
夜半春雨过断桥,
晨起漫雾窗前绕。
蓦然间,
一回首,
东山新枝满树梢,
西湖嫩荷已露角。
风飘摇,
雨潇潇,
往事云烟空杯照,
酸甜苦辣酒中笑。
白了头,
莫言愁,
山河日月彩云飘,
残荷旧枝亦娇俏。
听波涛,
观渔礁,
海阔鱼跃舟竞滔,
天边夕照鹰冲霄。
走千山,
行五洲,
高山深处有禅楼,
天涯海角任逍遥。
再行走,
莫停留,
甘露清泉石间流,
初阳晚霞胜天骄。
莫停留,
再行走……
(作者竺泉是一位省级老领导,这首诗是他专门为重阳节创作的。)
再行走
竺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