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8版:较 真

谢谢你 前方的“通讯员”

本报记者 曹漫

  最近3个月,报社里收到读者来信最多的人非我莫属,案头上已经堆了六七十封来自全省各地甚至省外的信件,绝大多数都是关于抗战的回忆。

  由于我兼了本报“往事”版的编辑,又恰逢抗战胜利70周年,收到相关主题的信也在情理之中。除了文章外,还有用诗歌、书法作品来抒发抗战的,同事的办公桌上也堆了三四十幅书画作品,光是我俩收信就超过100封。

  在这个已被互联网精神浸染的快节奏生活中,我们也许是收到纸质信件最多的媒体,因为我们有一批最有情怀、最细致的读者,你们就是我们前方的“通讯员”。

  这些来信中有说自己亲历抗战的,有讲述自己小时候家人因战争遭受迫害的,也有讲述当地的抗战英雄故事,还有请他人代笔的……想象着年事已高的长辈戴着老花镜,或是拿着放大镜看报纸、写信,我们也时常动容。

  有一位叫张富春的杭州读者,已87岁高龄,双耳失聪,被疾病缠身的他,在大半年里3次来报社投稿。最近的一次是9月7日,他说看了“9·3”大阅兵后,心情异常激动。虽然自己不是抗战老兵,但亲眼目睹日寇侵华的残暴罪行,且几乎丧命于日寇的枪弹中。为此,他写了一首《沁园春·胜利大阅兵》的词。

  还有一位叫黄丽华的读者,她的父亲黄裕光于今年7月14日去世,享年101岁。8年抗战中,黄裕光作为部队军医抢救了众多伤员。“他还是没挺到胜利纪念日,真遗憾。”黄丽华把父亲讲述的抗战经历打印成文稿交给记者。在文稿里我们看到了当年敌人的凶残,也看到了先烈英勇顽强、保家卫国的勇气。此后,黄丽华还多次补充资料发到记者邮箱,并致电确认。

  诸如此类的信件不胜枚举。笔名为“谓山”的常山读者来信说:“……看谁再胆敢入侵中国领土半步,定将砸粉身碎骨,这是十三亿同胞共同的心声。”另外,他还抒楹联一副祭拜在抗战中阵亡的将士:“前仆后继驱日寇精忠,还我河山忠魂报国。”

  信件的内容不一而足,还有的读者在信封里附上邮票,为的就是方便我们回信。我们想说的是:来信我们均收到,并已仔细阅读,会择取刊登。谢谢你们,我们可爱的通讯员们。


浙江老年报 较 真 a0008 谢谢你 前方的“通讯员” 2015-09-14 4009429 2 2015年09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