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b0002版:乐心

“一个巴掌拍不响”
的奇怪逻辑

  本报记者 唐佳璐 通讯员 徐康

  在近日,温州某火锅店发生的“服务员用开水浇女顾客”事件中,大家一致谴责服务员的做法。但是在这些声音中,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纷纷为肇事服务员开脱,甚至认为女顾客自己也有不好的地方。

  其实每次有此类事情出现时,都会有相似的情况出现。这里就为大家解说这个“一个巴掌拍不响”心态。

  “一个巴掌拍不响”

  在生活中很常见

  许多人用下面这些话为肇事的服务员开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你对人家不客气,人家才浇你”“不要把自己当上帝趾高气昂”。更有甚者,还有人说:“浇得好”。可是这个正在住院的女顾客究竟做了什么,让围观者觉得开水浇头是一种正当回应?许多人并没有考察发生了什么,而是下意识地用“一个巴掌拍不响”定律进行推理,认定女顾客一定做了罪有应得的事。

  此外,就这个事件而言,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汤剑平眼中并不奇怪:“在整个事件里,也许大家认为那位肇事服务员属于弱者,而同情弱者是人之常情。”

  这可让人意外了,在事件中明明不是受害者才应该是弱者吗?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巴掌拍不响”理论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恶行或不幸的事件时,经常会倾向于贬低和谴责受害者,认为受害者自己也要承担至少一部分的责任,比如“被强奸是因为穿得太少,诱人犯罪”,或者“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懒”。

  同情弱者不能突破底线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心态呢?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不得不提到一位心理学家梅尔文·勒纳。

  在1966年发表的一个经典实验里,他让女大学生被试目睹另一个人遭受电击。这个人实际上是研究者的同谋,不会真的受到伤害,不过演得很逼真。结果显示,如果被试无法改变受难者的命运,只能眼睁睁看着她继续遭受电击,就会在态度上贬低她,用更加负面的词语来描述她,认为她不讨人喜欢,并且与自己的相似程度较低;如果被试知道被电击者之后可以得到补偿,这些贬低就消失了。

  勒纳认为,人们之所以会有这种心态,是因为苦难的存在威胁到了我们对于世界的基本假设。许多人都持有所谓的“公正世界信念”,即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公正的世界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这样的世界里,一个人的行为能够产生可以预测的后果,这为我们提供了控制感和安全感。而当好人遭遇恶行,本不该受苦的人遭受了苦难时,公正世界信念受到了挑战,这时我们就会下意识地采取一些策略来化解这种威胁,其中中最常见的就是谴责受害者。

  “大家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再如何也不能有失公正,更不能突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汤剑平说。


浙江老年报 乐心 b0002 “一个巴掌拍不响”
的奇怪逻辑
2015-09-09 4003692 2 2015年09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