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相关报道
让他俩知道亲人原来是英雄
本报记者 曹漫
连日来,本报曾多次报道抗战老兵的故事,有读者在报道中发现自己父亲的名字赫然在列,还有读者看到“长沙会战浙江籍英烈回家”相关报道,来跟记者打听自己的叔叔是否也在其中,经查证其确在此列。这次,我们来讲讲这两位读者的故事。
本报7月13日6版曾报道《诸暨傅氏家族104人抗战 8人牺牲》的故事,文中提到了傅氏家族傅德耀少校,在河南省庐氏县横涧镇部队受鬼子突袭,其因生病不能行走,恐为其辱,乃自戕身亡,年仅31岁。现居兰溪的读者傅宣仁给记者打来电话:“我的家乡就在诸暨杨梅岭,你写的这个傅德耀是我父亲,我终于知道他的下落了。”电波里的声音掩不住激动。原来傅宣仁的父亲傅德耀早年参加了抗日战争,期间一直没回家,家人不知其下落。后来,偶然听说父亲已牺牲,但一直没收到官方消息,更不知其在何地、因何故而牺牲。
“我那时不到10岁,有天放学回家,看到母亲一直哭泣,家人的表情都很凝重,大概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如今已80岁的傅宣仁回忆起童年,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感慨不已。“可惜母亲已经于2004年去世了,她要是知道,也算是对她有个交待。”记者将诸暨傅氏家族后人傅海的联系方式给了他,得知浙江安贤园的浙江抗战老兵纪念园里专门为傅氏家族先烈立一个碑时,届时他们将到此祭奠。
本报7月22日头版报道浙江籍118名长沙春华山抗战阵亡将士遗骸回家的新闻,玉环读者陈贻炘写信来问:“我是温州瑞安籍烈士陈鸿烈的亲侄子,叔叔没有结婚,没有子女,不知道这次迎回的将士遗骸是否包含他。”记者经过查证,得知陈鸿烈士是国民革命军第58师174团旗下的士兵,正是这118名浙江籍长沙春华山抗战阵亡将士的一员。得知这个消息,陈贻炘很欣慰,并表示到时候要来位于杭州半山的浙江抗战老兵纪念园里来看看。
他还问:“到时候浙江抗战老兵纪念园举行祭祀活动是否会通知家属?”记者与浙江安贤园确认后,告诉了他确切的消息。“太好了,以前虽然知道叔叔是烈士,但不清楚他的遗骸在哪里,现在终于魂归故土,以后也有个祭拜地了。”
血浓于水,知亲人魂归处,对活着的人来说是一种告慰,更是这个时代对烈士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