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若明:发动群众拣枪 建立武装
★信念之光★
章若明:发动群众拣枪 建立武装
章若明 原名钟毓祝,1920年11月生,山东威海人。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威海卫特区委书记、中共威海工委书记、新华社胶东分社社长、中共威海县委书记、中共威海市委(地级)宣传部长、山东省纺织工业厅厅长兼党组书记、浙江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等职。1980年8月离休,享受副省级医疗待遇。
群众需要自己的武装
威海卫是章若明革命生涯的“摇篮”,能够直接领导组建威海卫人民的抗日武装,是他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1938年3月7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威海卫。当时,国民党留下的几支部队分散于威海卫的边缘地区,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希望与他们建立联合抗日阵线。
然而,这些国民党部队采取了消极抗战的态度:平日里,他们打着“抗日”的招牌鱼肉人民,游击队变成了“油饼”队。老百姓编了一首歌谣“油饼队,吃饱睡,见了鬼子向后退。今日捐,明日税,祸害百姓罪累累。”国民党的所谓“抗日游击队”成了反人民的顽固派部队,广大群众迫切需要有一支自己的人民武装。
发动群众拉武装
1940年春节,中共东海地委新任组织部长滕景禄和民运部长于洲特地赶到威海,告诉时任中共威海卫特区委书记的章若明,日伪军很快就要开展一场大规模的“扫荡”,应当紧急动员党员和抗日群众开展“拣枪运动”,建立自己的抗日武装。章若明立即去桥头河以东的几个村布置“拣枪运动”。
果然日伪军的“扫荡”还未到来,顽固派部队就望风而逃了,有的把枪一扔就跑,甚至有整排整连的一起把枪插在地上集体遣散。一时间,大片地区变成了万民无首的真空地带。
“时机来了!他们弃枪逃跑,我们守土抗战!”在威海卫特区委的领导下,广大党员群众迅速行动起来,形成了一个拣枪、起枪的高潮。到2月底,综合各村统计,组织动员了兵员200多人,起获补充各种枪支180多支。
1940年3月3日,威海卫特区委有了一支威海人民自己的抗日武装——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九军东海总队第三区队,章若明兼任教导员。这支刚诞生的队伍,在抗日烽火中逐渐壮大成长,如今仍然在解放军的战斗序列中,守卫在祖国的南疆。
密运经费过敌区
1941年9月,章若明接到了胶东区党委组织部的通知,前往山东分局高级党校第二期学习。“出发前,每人发了一个沉甸甸、装满物品的挎包,要求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人在包要在。”原来包里装着北海银行的钞票和金锭,那是带给党中央和山东分局的经费,极为贵重。
当时各根据地都被日伪军分隔,联系交通很不方便,此行十分危险。胶东军区派出了主力十四团的一个加强连,一路护送这支干部队伍,经由“渤海走廊”,前往邻区——清河区。
经过莱州湾的虎头崖、昌邑县、寿光平原、广饶的辛集镇,章若明一行终于来到山东分局的所在地沂水县侍郎宅。在交出随身的挎包和金锭后,山东分局书记朱瑞招待大家吃了一顿饱饭。“连日来的饥饿疲劳,大家都顾不上什么形象,来了个‘光盆行动’。”
【记者手记】
在浙江医院的病房里,章老与我握手,有力且绵长。我问他是否还记得抗战时期的往事。章老侧着头认真地听,却不回答。旁边的护理员大声重复了一遍,章老如从梦中惊醒一般,两眼放光,响亮地回答:“记得!”有没有杀过鬼子?“有!我杀的!用枪!”我竖起大拇指,对这位维护民族自由和独立的抗日老战士表示了敬意,章老像个孩子般地开心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