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枪林弹雨的抗战生活
★坚强后盾★
陈克:枪林弹雨的抗战生活
陈克 1921年生,山东桓台人。1938年2月参加八路军,194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参加过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抗美援朝战役等。曾任渤海军区炮兵连连长、华东防空探照灯团一二一团副参谋长、参谋长。1958年5月转业到杭州钢铁厂,任杭钢服务有限公司副经理。1983年3月离休。
参加黑铁山起义
1938年前后,陈克老家流传着一段歌谣:新河北,来了八路军,他们穿草鞋,行走如飞,足智多谋,双手使匣枪,百发百中。这些传奇式话语赞扬的就是1937年12月26日在黑铁山上诞生的抗日武装部队——中国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1938年2月,陈克积极响应抗战号召,穿上军衣,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的一名战士。
1938年4月,陈克所在的部队发展成5000多人的抗日军队,同年7月被正式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到了年底正式编入了八路军的正规序列,改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马耀南出任司令员。
1939年,三支队发展迅速,人员总数已经过万,下属有几个团、骑兵大队等。部队在胶济铁路南北、小清河以南广大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开辟了清河平原抗日游击根据地。
惨烈的刘家井子战役
1939年5月下旬,三支队接到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命令,开展章丘、齐东工作,打通清河区与冀鲁边区联系。司令员马耀南等率领七团、十团、十一团和特务团等部队,会同高苑第二梯队共计几千人,在邹平县刘家井子村一带集结。
6月,三支队在此集结的情报被敌人探知后,日军迅速集中日伪军2500余人,从西北方向向刘家井子一带进犯,三支队给敌人以迎头痛击。
“那场战争打得很残酷,敌人又调集了周边日伪军几千人增援,并开来了坦克,很远就听见轰隆隆的声音。”陈老说,“战斗打了整整一天,三支队伤亡惨重,三个团都被打垮了。”
司令员马耀南率领司令部先撤了,副司令员杨国夫留下收集枪支和转移伤员。“我一直跟随着杨国夫,他率领我们30多名战士坚持了20多天。在那时,枪比人还重要,只要有枪,到哪里都可以拉起队伍。”陈克说。
枪林弹雨的日子,陈克经历过很多。对于那场惨烈的战斗,陈克还是深深叹了一口气。
终于有了自己的枪
陈克当兵的头两年,是在炮兵连。他刚进炮兵连的时候,连里没有枪,只有几门土炮。和敌人的武器比起来,土炮十分落后。陈老说,做梦都想有一把自己的枪。
后来,部队里开始给战士们分发枪支。但100多个人的炮兵连里,10支枪都不到。而且他只是勤务兵,只能做做铺床叠被、端茶送水的工作,连土炮都碰不到。直到后来当了警卫员,才终于有了自己的枪。
好不容易得到枪支的陈克对“宝贝”爱护有加。除了日常的维护之外,他总是会把枪支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那些年,陈克的枪就是他的伴,陪着他一起闯荡。
陈克说,有了枪之后,自己可以说是身经千战,除了像淮海战役这样众人周知的战役之外,打的最多的还是小仗,有时候一天要经历三场战斗。
【记者手记】
陈老特别喜欢看时事政治,当了20年的兵,干了近30年的工作,一直就很关心国际、国内时事。
采访中他一直充满着爽朗的笑声,他的乐观和坚定不移的革命情怀让我们也受到了极大的感染。在物质富裕的年代成长起来的我们,享受着当年先烈给我们带来的稳定环境,在新时代中,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铭记历史,更要去创造新的历史,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