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教育应走向市场
培训教育应走向市场
本报讯 (记者 汪成明 徐小翔)《养老大专班缘何叫好不叫座》系列报道持续发酵,不少专家对此表示关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人员结构复杂,机构管理者、一线护理人员都包含其中,将他们纳入统一培训及授课体系,培养对象不明确。
“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实现了市场化,对机构管理者的培训教育也应该走向市场化。”杭州市江干区绿康介护职业培训学校副校长王剑秋认为,精准的养老服务培训教育是将来的趋势。前年,绿康介护职业培训学校被认定为浙江省养老护理员初、中、高级定点培训机构,已经按照物价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实现收费培训。
与之相比,目前养老机构的管理者需要达到怎样的水平和资质,似乎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有人认为,目前大部分实践经验丰富的养老机构管理者,没有精力去接受能力范围之外的学历教育,一纸文凭也并非主要目的。但是他们对提升管理水平的需求相当迫切,一些短期的非学历高级研修班可能效果更佳,针对性也更强。
省民政研究中心主任王先益认为,“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现实状况使目前养老服务工作处于滞后的境地,养老服务培训教育相对国外也非常滞后。“确切地讲,养老服务并不是一个专业,老年学才能称为专业,在国外,大部分大学都设有老年学专业,它涵盖了护理、营养、心理等多方面的课程。”王先益建议,高校应该着手设立老年学重点学科基地,组建稳定的研究和实践团队,逐步承担起以老年学为中心的多学科人才积累的责任。从更深层次讲,国家对整个养老服务的大政方针要起到引导和调节作用,形成强制性的服务规范和标准。
浙江老龄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葛辉则认为,鉴于养老产业趋于成熟、相关研究开始起步的现状,指望业界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学界有成熟的分析模型是不现实的。因此,单独的学界或业界,都无法在产业人才培养上独立胜任。
正因如此,浙报传媒以媒体为平台成立的浙江老龄科学研究院致力于在产、学、研、政策制定者等方面搭建平台,以融合发展的形态,尽快促进产业和从业者水平的提高。养老产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依托高校现有的师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以研究机构为平台,以专题研讨加导师一对一辅导的形式,形成人才培养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