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剪、磨刀布、烫发卷……
太庙理发店的老底子味道
电剪、磨刀布、烫发卷……
太庙理发店的老底子味道
本报记者 苗露
吴山的清晨总比其他地方热闹些。
老人们三三两两地相聚于山脚,在天空刚翻鱼肚白时翻越了山头,把熟悉的山路走了一遍。施建华到达理发店的时间,正好就是老人们下山的时间。
“大家习惯了早上来理发。”施建华麻利地准备好理发工具,太庙理发店便开始了一日的营业。
老街坊变老主顾
这个位于杭州市中山南路上的小理发店,颇有些电影场景的味道。
一字排开的理发椅,身着白大褂的理发师傅,悬挂在墙面上的老旧电剪,被磨得有些发黄的磨刀布……看着这些,仿佛能感受到时光倒流。
小店没有气派的招牌,乍看之下很不显眼。今年50岁的施建华是这家店的副店长,自2003年便在这里工作。店里的大部分客人都是七八十岁的回头客,还有一部分是以前住在附近的老街坊。尽管搬家到了别处,想理发的时候还会赶回来。
“从留下、三墩那边赶来很常见,还有专门从富阳赶来的。”施建华说,来回一趟可能要花5个多小时,但大家都觉得值。
正说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了进来。施建华连忙迎上去,将他搀扶进门。据说这也是店里的老传统,为确保老人不在店内摔跤,店员们都会一一迎接。
老人这次来理了个平头,施建华不出15分钟就完成了。老人满意地掏出准备好的8元钱塞给他。“太庙”的“物价”一直很公道,洗剪8元,洗剪吹12元。
从早上5时半到晚上七八时,施建华一天要工作14个小时左右。
最念怀旧范儿
夏天天热,老爷子们总爱理个光头,老太太们则依旧热衷于大卷发。
下午2时多,家住滨江的老张专程来店里剃头。“我6年前就在这儿理了,那时是5元,知道的人都管这儿叫‘快捷理发店’。”老张边说边熟练地坐上理发椅。
老张说自己大概两个月就会过来一次,虽说家离得远,但车钱加上理发钱,也比其他地方便宜。
要说太庙理发店的特色,传统的气氛与热情的服务首当其冲,丰厚的经验也不可或缺——师傅们个个都是从事理发行业30年以上的高手。除了施建华这个“党代表”外,店里剩下的5位师傅都是“娘子军”,最年长的一位已有68岁。
“都是老邻居,大家的喜好也清楚。”今年62岁的蒋招弟曾是这间店的老员工,做了12年,如今的她摇身一变,成了“机动要员”,在大伙儿忙不过来的时候顶个班;章大姐自2009年便到了店里,是“元老级”师傅,老人爱和她聊天;最年长的陈师傅经验丰富,不少客人冲着她的“名号”跟到了这里……
这会儿,又有几位老人进门,刚放下用具的师傅们连热好的午饭都来不及吃,又忙活开了。
“我们吃饭没准点,都是找干活儿的空隙,自己带饭热热。”蒋招弟说,她和这群伙伴们乐在其中。
太庙理发店至今依旧保留着剃胡须与修面的老项目,这两项在现在的杭州可不好找了。为能不间断提供热敷的水,在热水器来不及烧水时,施建华愣是把电饭煲都用上了。
“老人们还是很喜欢这种传统的理发方式,有些老人腿脚不好,过不来,也会打电话让我们上门服务。”施建华如此说着,又起身迎接下一位顾客。太庙理发店的营业时间还远远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