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b0007版:乐智

“恶搞”花木兰过后的
一场“索歉运动”

  “恶搞”花木兰过后的

  一场“索歉运动”

  《辜负大家,对不起!》,7月18日贾玲发出的致歉词,截至昨日午后阅读数已过700万。几经思量后,她低头认错,有对观众的歉意,也有自我的反思,还有对花木兰的恭维,以及对今后的期许。

  显然,这是一个多方商讨后的选择,也是试图符合各方期待的策略,在贾玲致歉发布前15分钟,《欢乐喜剧》剧组宣布停播一期。

  网络上的争议没有就此画上句号。

  木兰究竟有没被恶搞

  6月27日,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中,喜剧演员贾玲及其团队演出了名为《木兰从军》的剧目。

  在恶搞版《木兰从军》中,一开始,“花木兰”就手捧烧鸡,塑造了一个贪吃的形象。接着,贾玲不敢奔赴前线,力荐爹爹去当兵……随后,木兰从军的情节,被恶搞成了花木兰是被父亲“忽悠”着才去当兵的。

  节目播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网友对节目这种行为口诛笔伐。紧接着,自称木兰故乡的河南虞城县、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以及木兰文化的爱好者们纷纷表达不满。

  就在贾玲发表致歉声明过后,有不少网友为贾玲发起保卫战,声称贾玲无需向花木兰道歉。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表示支持称:“那恶搞玄奘大师及世界名著《西游记》的影、视、剧、网络小说的诸位怎么办?”

  红网评论认为,文化艺术不能只发出一个声音,百花齐放就得‘不合时宜’,就要‘有违公众审美习惯’。大胆地挑衅主流审美的作品未必都是好的,但好作品必然不会媚俗,不会刻奇,你好我好只会结出先天愚型不喜不悲不怒不惊的丑陋果实。

  显然,贾玲创作喜剧的禁区,可以是法律,可以是道德,但肯定不能是民众喜怒无常的脸色,否则舞台上只有悲剧可演了。

  一波尚未平息,一波又汹涌来袭。网络上同时又冒出另一则新闻:道教人士反对影片《道士下山》中有诸多与事实不符之处。

  众人索歉

  贾玲之后是陈凯歌。

  依据澎湃新闻所述,又有人在要求道歉。依葫芦画瓢,同理归谬的@冯小刚,要为导演叫屈,默默写下一出荒诞剧:“妖协要求《捉妖记》道歉。”

  “《西游记》里的猪八戒丑化了和尚,要不要吴承恩出来道歉?”

  电影并非现实,何必如此紧张,@陈弋弋觉得常识还是有必要重复:“我记得杜琪峰导演说,香港不会限制电影把警察拍成黑社会,因为观众会认为这是电影,生活中的警察一样保护他们,他们对警察的信任感不会被一部电影改变。”

  转型中的内部冲突

  种种争议,被环球时报总结为“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不断面临内部文化冲突”:“一方面,大部分中国人的文化记忆牢固而敏感,有着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现代化带来部分人将传统与世界潮流对接的强烈愿望。这两种文化意愿不断摩擦,形成中国现代文化现象的千姿百态。”

  这正好呈现出复杂中国的复杂矛盾:“《木兰从军》的表现形式对多数人来说有些突兀,但把它‘一棍子打死’又让一些人感到另一种不舒服和警惕。这两种感受在今天的中国都相当真实,当《道士下山》也似被‘乘势’要求道歉时,后一种情绪受到连续刺激,形成爆发。应当说,保护传统文化和崇尚现代观念有着各自的合理性,社会心理在这两个方向上都非对立。具体文化突破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突破角度和程度是否恰当,能否对应社会多元态度的内在张力,而不是冒失地制造断裂。”

  本报综合


浙江老年报 乐智 b0007 “恶搞”花木兰过后的
一场“索歉运动”
2015-07-22 浙江老年报2015-07-2200007;浙江老年报2015-07-2200008;浙江老年报2015-07-2200009;3952936;浙江老年报2015-07-2200012;3956924;浙江老年报2015-07-2200015;浙江老年报2015-07-2200018 2 2015年07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