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超:端炮楼 拔据点
★短兵相接★
吴超:端炮楼 拔据点
吴超 1927年生,江苏淮阴人。1942年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江苏淮阴县宿北独立营通讯员、通讯骑兵和通讯班长。在淮阴阻击战中荣立三等功两次。解放战争时期,随部队南下参加战斗。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浙江省玉环县盐业局局长、党组书记等职。1983年9月离休。
1942年,15岁的吴超目睹了日寇的残暴、乡亲的苦难,义愤填膺。11月,他报名参军,加入了淮阴县地方抗日武装,任县边防大队通讯员,以后又到了淮阴县宿北独立团,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出其不意端掉敌人炮楼
1943年8月的一天,团部得到重要情报,淮阴县徐六据点的炮楼里驻扎日军600人、汉奸270多人,火力强劲,易守难攻。宿北独立团奉命协同县游击队,拟定了周密的作战方案,准备给予敌军出其不意的重击。经过团长崔正刚等指战员缜密、合理的计划,吴超与400多名战士悄然组成了3个火力点。
午夜时分,一声炮鸣,三个火力点同时开火,震耳欲聋的枪炮声接连不断。在占据优势后,吴超和战友们向炮楼发起了冲锋,打得敌军落荒而逃。“我缴了两支三八大盖,但是腿上被汉奸刺了一个洞,流了不少血。在大队庆功会上,首长夸我机灵勇敢,给我记了个三等功。”吴超笑着回忆。
枪决汉奸头子为民除害
1943年10月,吴超所在的宿北独立团再次协同县游击队,端掉了淮阴县荡集区伪军的炮楼。
这座炮楼驻有伪军600多人,独立团与当地中共组织取得联系,派出战士假借送粮、送猪的名义,先行混进炮楼内,摸清了敌军人数、火力点,成为内应。
午夜时分,战斗一触即发。潜伏在炮楼里的“伙夫”、“良民”们,迅速制服了仍在睡梦中的伪区长、伪大队长等人,又和外面的部队里应外合,仅花了不到1小时,就成功占领了这座炮楼。
在打下荡集炮楼的第二天,地方领导召开万人大会,对王立虎等两名罪大恶极的汉奸头子执行枪决。吴超又笑了:“当时,打死王立虎那枪,就是我开的。后来,当地人都叫我‘那个枪毙王立虎的娃娃兵’,哈哈。”
送信时与鬼子狭路相逢
“那时没有电话,也几乎没有电报。团里要向连队送达作战指示,都要靠我们通讯班来传达。”吴超强调说,指示能否快速准确地传达,关系到部队的生死存亡。但通讯工作很危险,在一次送信时,吴超就与鬼子“狭路相逢”了。
1943年秋天,吴超奉命给西边的宿北独立团下属一连送一条重要指示。他穿上便衣,把步枪竖放,藏在身体右侧,沿着乡间小道赶往一连驻地。
突然,远处出现了约80人的日军队伍!吴超立刻钻进旁边1米高的小麦地,半走半爬向北边移动。大约走出500米,吴超回头一看,鬼子已经走远。“当时心里是有点慌的,信绝对不能落入鬼子手里。”由于反应迅速,吴超成功地化险为夷,按时送达指示。
【记者手记】
吴老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采访结束后,甚至拒绝我为他拍一张正面近照。他说:“千万不要宣传我个人,抗战的胜利属于集体的,和我个人没有什么关系。”
也正是这样的质朴、低调,使得许多老兵的故事不为人所知。玉环县委老干部局的同志告诉我,前几年一位姓郑的老人故去后,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一枚独立奖章,才知道这位老兵也参加过抗战。
作为记者,我只有努力倾听、记录老兵的回忆,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抗战故事,去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