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6版:乐居

黄国梁:离家出走去抗日

  黄国梁:离家出走去抗日

  ★坚强后盾★

  黄国梁 1923年生,江苏靖江人。1941年10月参加抗日战争。先后参加了苏中地区二鸯反击日伪军“扫荡”战斗、如西反击日伪“清乡”战斗、丰利对日伪军进攻战、车桥对日伪军攻坚打援战役、天目山抗日反顽战役及华丰的对日迫降阻击战等。1945年9月入党。后到湖州,任湖州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81年4月离休。

  家里是进步人士联系点

  1940年,陈毅、粟裕率部7000余人,解放了离黄国梁家20公里左右的战略重镇——黄桥。黄国梁出生在苏中靖江县西来镇,距离长江北岸的新港、张黄港、青龙港三个轮船码头不到10公里,于是小镇也成了上海以及江南来往新四军的交通、转运站点。

  由于父母的开明,黄国梁的家也逐渐成了进步书刊、军需物品的临时埋藏转运点,以及南来北去人员的联系、落脚点。“当时一些进步书刊,如《皖南事变面面观》、《西行漫记》等,都会从我家转移。”因此,黄国梁接触到许多进步人士。

  1941年,黄国梁便在镇上秘密加入“青年抗日救国会”,任会长,参与隐蔽的抗战文化宣传和情报工作,并掩护上海来江北的抗日青年及军需品转移工作。

  离家出走去抗大

  但是,黄国梁的父亲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儿子会突然“离家出走”。

  原来,黄国梁认定了延安这一抗日指挥中心,才是热血青年的去向。18岁的黄国梁,不告而别。那天清早,天蒙蒙亮,日军还未出巢,黄国梁与几位本镇和上海来的进步青年,踏上了“保家卫国、从军抗日”的道路。

  黄国梁一行人,通过党的交通站分段辗转了一个多月,夜行日宿,才通过了日伪军的严密封锁线。“我们一路哼着《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和《热血歌》,向抗大行进。”黄国梁说。

  1942年1月,黄国梁他们成功到达苏北盐城的抗大五分校华中大队的新址。此时,已化名“戚岌”(寓意七七抗战)的黄国梁,成为了一名新四军战士,一边学习军事政治,一边加入抗日战斗。

  黄国梁说,当时抗大里许多来自城市的青年,把玉米掺粥戏称为“蛋炒饭”,睡的草秆铺地叫“钢丝床”,身上的白虱叫“革命虫”。“那时候都不觉得苦,因为大家都是一腔热血,誓要用血肉之躯救亡保国。”

  老百姓帮忙打掩护

  黄国梁虽然主要在新四军队伍中从事战勤工作,但惊险的状况也遇到不少。黄国梁说,好在有惊无险:“多亏老百姓好,把我们子弟兵当儿子。”

  1943年秋的一年,苏中军区四分区的黄国梁和两名通讯员战士一起,护送一笔军费到苏中军区三分区。路过一个村庄时,正好遭遇日伪清乡部队扫荡。“老百姓看见我们穿着军服,马上叫我们别往前走了。”

  3人便跳到一座桥下的芦苇丛中掩蔽起来。清乡部队到达时,老百姓也帮忙打掩护。敌人用枪在周围扫射,幸运的是,并没有击中黄国梁和他的战友。有时行军途经村庄,老百姓总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新四军战士。“我们不能拿老百姓的,基本上就是借门板搭个铺。”黄国梁说。

  【记者手记】

  我问黄老,革命之路走了这么多年,有苦有泪,有没有后悔过。黄国梁很坚定地说,从来不后悔。

  他说,他这一代人就是为了抗击侵略者,保家卫国而生,这是他的使命,就没想过要活着回去。在国家存亡面前,一个人或一个家庭都太渺小了。

  他跟我说这一番话的时候,我感觉到自己的血液在沸腾。

  如果说这是他的使命,那么我的使命便是记录并还原这段历史,让更多人知道,如今的幸福生活,多么地来之不易。


浙江老年报 乐居 a0006 黄国梁:离家出走去抗日 2015-07-22 浙江老年报2015-07-2200017;浙江老年报2015-07-2200016;浙江老年报2015-07-2200019;3952331 2 2015年07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