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貌示人 褒贬全收
新貌示人 褒贬全收
本报记者 周德双
距本报6月29日的改版,已经过去半个多月了。自改版以来,编辑部收到了不少读者的来信,有对版面“新面孔”,大家褒贬不一。
温州读者刘仕久来电表示,自己关注《浙江老年报》很久了,收到新报纸后,他先是发现头版“浙江老年报”几个字从原来白字红底的样子改成与报纸同底的红色字,从视觉上看,更加突出文字,而且,简洁的底色给人以稳重之感。
摊开报纸后,刘仕久发现纸张变短了。一开始以为里面的内容也会随之减少,有些失落。但是翻看了几期后,他发现报纸里面的文字,每行都比原来多了3、4个,版面变得更宽了。他还发现,版面看上去更清爽。
“现在是信息社会,每天信息量太大。”刘仕久说,稿件贵在精而不在多。通过与图片结合的方式,更方便老年人阅读。“改版后,图片比例有变大,挺好的。”
温岭的王仙保来信说,自己订阅《浙江老年报》已经有6、7年了,收到6月29日的报纸后,与上一期的做了对比。他说:“报纸长度缩短4公分,宽度一样。用手拿起报纸一看,有不‘瘦’,不“福”之感。”
王仙保觉得,头版版头上的报纸名称是门面,颜色应该要鲜明、突出。他觉得新版的“浙江老年报”5个字,颜色不够鲜艳、夺目。
“这是一张报纸的重头戏,需要精心制作。”王仙保认为,版面要体现“朝气蓬勃”。新版报纸从原本分5栏调整为4栏,看起来还是理想的。不过,可以根据报纸版面内容、文字多少,适当调整,不定期分为3栏或5栏等,让版面保持新鲜感。
在内容上,王仙保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建议每两个月,可以在月底的报纸上划出不大不小的一块版面,设定“编读互动”、“编读之声”等平台,听听读者的声音。
杭州读者邓醒华以前也曾是报社的工作人员。她从去年开始,订阅了《浙江老年报》,一直在关注报纸的成长。她认为,之前的报纸,广告占比太大了,希望能多放些“有营养”的内容,“最近的《红色典藏》就不错。”
说起最近出现的“新面孔”,邓醒华觉得不管是从报纸的大小、版式还是里面的内容来看,她还是更喜欢原来的。她说:“调整前的版式更显大气。”不过,邓醒华还说了,《浙江老年报》的同仁们一直在努力,祝愿老年报收获越来越多读者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