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戈利:生死转移 屡陷危机
★十面埋伏★
张戈利:生死转移 屡陷危机
张戈利 女,1924年生,浙江杭州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进入苏中革命根据地三分区参加革命工作。曾在中共浙江省台州市委组织部、市妇联,浙江省委组织部等部门工作。1984年离休。
张戈利生于杭州市下城区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体弱多病,家计都靠母亲和家中的3台织布机维持。1937年11月5日,日军以3个师团的兵力,集结军舰80余艘,在杭州湾登陆。1个多月后,杭州沦陷。母亲带着5个子女逃到了娘家诸暨。
保育院里参与群众自救
1938年末,张戈利来到浙江战时第一儿童保育院工作,这家保育院设在丽水碧湖,借用了当地的一座天后宫作为院址。“我一开始不情愿到这里来,但后来发现这儿有很多共产党员,就安心地住下了。”
儿童保育院是抗战时期后方群众自救的一个缩影,全国各地都有,致力于拯救日寇铁蹄下亲人被害、无家可归的受难儿童。但是保育院的经费来源、供给保障都要靠自己去争取和募集,师生员工近千人,要应付吃穿用度以及教育、医疗开支等,困难可想而知。当时在保育院里流行一句口号:“救亡以外无工作,吃饭以外无要求”。筹粮困难时,张戈利这样年龄较大的学生就会推着手拉车,跋涉200多里把粮食运回。
“在保育院的3年磨练,让我在后期参加抗日时,更加坚韧、勇敢。”张戈利说,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与病魔抗争的15天。
时值保育院一次大规模的运粮行动,体弱的张戈利负责留守蹲点。不幸的是她突然患上了痢疾。当时保育院里唯一的医生因为绝望而自杀,大部队又都远在运粮途中,没有人照顾她。张戈利只能一个人躺在床上忍受腹痛,每一天都像过一辈子那么长。然而,命运没有抛弃她,熬到第15天,她的病竟奇迹般地好了。
生死转移 突破敌人封锁线
1942年,张戈利离开保育院,和战友来到了苏中抗日根据地参加工作。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江苏盐城重建军部,把在苏中敌后抗日战场上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改编成新四军第一师,和各地党委一起革命。当时,张戈利就在苏中革命根据地三分区的第三地区党委做文职工作。
根据地的日子并不好过,吃饱穿暖是一种奢望,每晚“必修”的游击战更是惊险万分。“敌人和我们都想要掌握对方的情报,我们每到一处,敌人也会跟来。”张戈利说道,“每晚5点,我们吃完饭就要跟着部队转移,有时一走就是一整晚。”
晚上转移是十分危险的。“有一次,在一个小村子里,我走在部队前面,正好看到对面乌泱泱一片的鬼子兵,我们立刻掉头,从村子另一边撤出。”
最惊险的一次转移是穿越日军的封锁线。“当时子弹就在头顶飞,我们在底下只敢蹲着走,”张戈利说,“我当时连害怕都感觉不到了,只想着要活命。”
游击战的危险、艰难,让张戈利没有精力思考未来,甚至不曾想过明天的事。“我们每天都只能想到眼前,只想到当天晚上怎么转移,明天会怎样,谁都不知道。”张戈利说。
【记者手记】
“时间太久了,我都忘了。”打着点滴的张老叹了一口气。不过她还是耐心地回答着我的提问,回忆也在她脑海里一点点被唤醒。
在我看来,她的名字是她一生的写照。张老小时候叫张文莺,参加革命后叫张戴华,“戈利”是她最后一个名字。这个名字是她的姐夫在抗日革命根据地给她取的,来自“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