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巧云:在前线救死扶伤
杨巧云:在前线救死扶伤
杨巧云 1929年生,江苏扬州人。1945年参加新四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二野战军第二野战医院卫生员、解放军第111医院政治教导员、嘉兴血防医院副院长、嘉兴卫生防疫站办主任,荣立过三等功3次。1989年12月离休。
★战地天使★
学唱革命歌曲 种下革命的种子
1939年,年仅10岁的杨巧云和两个小伙伴参加了江苏扬州(今泰州兴化市)的儿童团。每到晚上,附近的新四军宣传队就会唱很多革命歌曲,杨巧云他们3人就天天趴在窗户外面认真听歌,其中《大刀进行曲》让杨巧云印象深刻。
新四军宣传队的同志看到后就教他们唱歌。这时的杨巧云就萌发了要加入新四军的念头。“你们还太小了,等你们长大了,我亲自来招你们进部队。”新四军宣传队的领导微笑着拒绝了。
但这并没有断了杨巧云参军的想法,之后发生的一件事,让他进一步坚定了参军的决心。
1942年7月的一天,村里来了100多名日伪军,烧杀奸淫、抢夺财物,无恶不作。他们把男青壮年抓去做劳工,女的抓去做慰安妇,还将20多名老人和儿童集中到一间草房里,浇上汽油活活烧死。
日军的恶行在杨巧云的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1945年6月,他瞒着家人和两个小伙伴深夜徒步十几里来到新四军驻地,强烈要求参军“打鬼子”。最后,他如愿以偿地加入了部队。
绝地死战终获救
入伍后,杨巧云在第二野战军第二野战医院做卫生员。1945年8月的一个下午,前线转来一批病人,杨巧云和同事们正在对这批伤员进行手术。突然,老乡来告知说村子被日军包围了。
医疗队里都是伤病员和医生护士,队长不会打仗,除了几颗手榴弹也没有其他武器弹药,怎么办?大家赶紧将重伤员转移到老百姓家里,轻伤员则被组织起来到老百姓家里去借锄头、菜刀,一些老百姓也加入其中,一起在院子里布防,打算和鬼子拼命。
杨巧云回忆,当时有一个截肢的小战士非常勇敢,拿着菜刀爬到门口,一有鬼子进来就砍。在砍倒4个鬼子后,体力不支的他拉响了身边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直到牺牲时,小战士还瞪着敌人。这一幕让杨巧云在震撼之余,更是让他对日本鬼子恨得咬牙切齿。
当时医疗队还要救治医治伤员,所以被安排在大门内严防死守,即便这样,杨巧云恨不得跑出来和敌人拼刺刀。正当我方跟敌人打得激烈时,苏中军区派来一个连,120人形成一个更大的包围圈,最后把鬼子打跑了,医疗队才得以获救。
“我当时都想好了,如果日本鬼子进来,我一定冲上去拼命,不管怎么样,拼一个是一个!”杨老说到这里,很是激动:“新四军有严格的纪律和拼命的精神,只有不怕苦不怕死,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记者手记】
和杨老聊天,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杨老对党和人民的无比忠诚。“出身于贫苦人家,从小就是放牛娃,参加共产党,就一心跟党走。”朴素的话语印证了一位有68年党龄的老党员的执着。
杨老在入党后,时刻都把《党员责任书》揣在怀里,把它看得像生命一样重要。曾经有人提醒他:“你这样做,如果被敌人抓住了会很危险的。”他回答说:“既然加入了共产党,就不怕让别人知道,我要用生命来捍卫它。”
相比在战争年代牺牲的战友,他觉得自己是“幸存者”,能够享受今天宁静美好的生活,他又觉得自己是“幸福者”。杨老也一直全力把这份感恩传递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