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3版:穿越

杨光:民兵抗战屡出奇招

  杨光:民兵抗战屡出奇招

  ★机智作战★

  杨光 原名夏继林,1923年生,浙江余姚人。1939年参加地下党领导的政工队纠察班,194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在杭州市工业战线工作,历任杭州市工业局供销科科长、杭州电池厂副书记、副厂长等职务。1980年离休。

  “神马”渡奇兵

  1939年秋,杨光加入了余姚政工队领导下的夏巷纠察班,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抗日生涯。

  1941年,日军占领余姚县,轰炸16次,活埋300余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进入余姚后,村里有了民兵组织。杨光担任了民兵队长,带领民兵群众反抽丁、反“扫荡”、反抢粮,配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开展抗日工作。

  夏巷村有一个渡口叫夏巷渡,是传送情报的重要枢纽。渡口不远处,日军驻扎着一支40多人的部队,经常沿岸盘查,还抢走渡船。有一回,浙东游击纵队三五支队派出30多名队员,准备渡江作战。民兵们把村里的稻桶(用来甩打稻谷的农用工具)改装成船,在一个深夜里将30多名队员送上了四明山。

  第二天,日军得知了三五支队渡江的情报,连忙沿河搜查,却连一只船的影子都没找着。他们抓来摆渡人,对他严刑拷打,逼他说出渡河的经过。摆渡人是村里的民兵,他告诉日军自己前一天夜里听到了马蹄声,可能是关帝庙里的神马驮着部队过了河。

  其实,渡江前民兵们就准备利用这个传说蒙骗日军。他们从河边取来湿漉漉的泥巴,糊在马蹄和马肚子上。“没想到日军小队长很迷信,看到湿漉漉的马蹄和马肚子,直说中国的神马大大的有。”杨光笑得合不拢嘴。

  烟熏碉堡逼出日军

  余姚沿江区民兵配合浙东游击纵队抗日,出了不少好点子。1943年4月,浙东游击纵队为了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决定攻击四明山中心的重镇梁弄。第三支队、特务大队及姚南办事处所属自卫队,趁着天黑向梁弄镇开进,拂晓前发起攻击。

  经过激烈的战斗,碉堡里面的日伪军仍然不投降。这时,杨光他们想出了烟熏的方法。“我们拿了很多辣椒,用火点燃,烟熏得碉堡里的日军眼泪鼻涕直流,最后都纷纷出来投降了。”杨光回忆。

  就这样,浙东游击纵队就占领了梁弄镇,以梁弄为中心创建了浙东抗日根据地,杨光还被邀请参加浙东各界临时代表大会。“我是做为农民去参加会议的,领导给我胸口戴上一朵大红花,还用纯棉毛巾给我们洗脸,共产党对百姓这样尊敬,我真是很感动。”杨光激动地说。

  声东击西打败敌人

  做为民兵队长,杨光的生活里充满了惊险,随时都有可能被日伪军抓捕。

  有一次,杨光发现可疑的人,便进村观察,被两名日军抓住拿枪逼问。幸亏他反应快及时挣脱,逃进了一间民房,在一口气跳过后院的三道篱笆后逃出村子,并通知了附近的民兵队。民兵们拿着土枪、手榴弹前来应敌。

  “其实当时没多少民兵,我们采取了声东击西和虚张声势的办法。”杨光说,大家分散开来跑,跑到各个山头大喊“冲啊,杀啊”,造成有很多兵力的假象。大家还拿着手榴弹一扔一个准,就这样,敌人被他们的机智打跑了。

  记者手记

  杨光满头白发,虽然年事已高,但仍充满着军人的精气神。3个多小时的采访,我努力挖掘隐匿在杨光心中的“宝藏”。护工担心他太吃力,在旁边一再提醒他注意身体,不过他很高兴和晚辈回忆过去,谈吐风趣,娓娓道来。

  在杨光看来,抗日是爱国,现在努力学习、积极奉献也是爱国,爱国的本质从来不曾改变过。他的爱国心历久弥新,依然炽热。


浙江老年报 穿越 a0003 杨光:民兵抗战屡出奇招 2015-07-15 浙江老年报2015-07-1500011;浙江老年报2015-07-1500010;浙江老年报2015-07-1500013;3946455 2 2015年07月15日 星期三